《小巷人家》:年代剧,“孤岛”们的解药

新黄河 2024-11-02 17:51:06

《小巷人家》开播了,不出意外,又是正午阳光出品的一部优质年代生活剧。剧情设定在恢复高考、知青返城的1970年代末,以棉纺厂生活为切入点,展示了两户人家在时代巨变下的小巷生活:热心仗义的宋莹(蒋欣 饰)和隐忍贤惠的黄玲(闫妮 饰)结为闺蜜,一起度过生活的酸甜苦辣。又由两个女人衍生出两个家庭、巷子里的数户人家,将这群平常人的人生细密书写。

导演张开宙——对国产剧稍有了解的人应该都对他不陌生,毕竟他执导的《大江大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至今都是无数网民的电子榨菜,历久弥新,越品越香,并在宅斗剧欠缺的当下越发封神,甚至最近热播的《锦绣安宁》也被冠以“《知否》平替”,因菀菀类卿而被观众怜爱,生把点击量干到了多个榜单第一。而他的《乔家的儿女》,如今也是b站无数二创博主的素材。

张开宙的长处,是画面与情感上同样细腻的处理。看《小巷人家》的感觉,一方面人物关系和叙事处理上感觉梦回《乔家》,大量人物关系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展开,少有强情节的刺激,但因人物状态、人物关系的在线,而让观众能一直有滋有味地看下去;一方面光影上有种当代《知否》的味道,开场几场不同场景下的夜戏处理,其用光打光的方式,很有特点。

张开宙擅长利用自然光与微光,将生活的平凡场景处理得温暖而有层次,让每一处小巷、每一个窗口都像是在述说一段旧时光,带有朴素的怀旧感(谁懂这两年被国产剧大量白色大平光污染眼睛的痛?),他的镜头语言没有多余的技巧,却总能带来一种柔和的生活氛围。

且我个人感觉,张开宙从《他来了请闭眼》到《知否》,再到《清平乐》《乔家的儿女》,再到如今的《小巷人家》,其身为导演在单场戏上的镜头调度和表演调度,进步非常明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去看看这几部老剧,一定能看出差别。

这几年张开宙的作品中,能明显看出他对生活剧的擅长。因为生活剧通常缺少强情节的刺激,反而是需要对人物极其细腻的描摹,画出真实而动人的人物弧光,并将看似琐碎的家长里短、人情往来拍出韵味和感动。这是极其需要创作技法的功底,和对情感、人物的细腻感知的。张开宙正好有这个细腻感知,他的作品往往不追求炫技(此处不得不提某些导演能上热搜的离谱炫技运镜),而是致力于让画面、人物自带烟火气。

《小巷人家》的剧本来自大米的同名小说,小说本身就是对1970年代末工人生活的温情回忆,从恢复高考到单位分房、知青返城,剧集忠实还原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细节:院子里的蛇瓜、小巷中孩子的嬉闹,还有工人们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令人仿佛置身其中。这样的细节处理,使观众对那个年代产生共鸣,不少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仿佛跟着剧情一起重返老街巷,感受到那种人情味十足的生活。

演员方面,闫妮和蒋欣的组合,很让人放心。闫妮饰演的黄玲是一位隐忍、勤劳的女性,日常面对丈夫的愚孝、婆家的冷落,但依旧将家庭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蒋欣则饰演泼辣爽朗的宋莹,既热心又爽直,与黄玲形成鲜明对比。这两个角色的性格,和演员本身贴合度也高。剧中几个小演员的表现也让人惊喜。

第一集中,宋莹为了分房方便儿子上学,跟领导撒泼、出损招,房子虽然到手,但却无缘本年度“先进劳动者”评选,她嘴上无所谓,心里却失落,却没想到,才几岁的儿子亲手为她画了奖状送给她,宋莹顿时落泪,又欣慰极了。这段表演,蒋欣分寸拿捏极度准确,把这个倔强、泼辣、好强、嘴硬心软的女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尤其有个镜头特别好,拿着儿子的奖状,宋莹抱住儿子,但不是将儿子揽入怀中,而是儿子站在她身后床上,她刚好可以把头依偎在儿子肩膀上。这一幕,守护者和被守护者的身份颠倒,尤为动人。

多年来,无论电视剧市场如何风云变幻,年代剧都是不变的刚需,而且口碑热度双丰收的佳作频出,《父母爱情》《金婚》《人世间》《南来北往》……数不胜数。为什么年代剧始终能打动中国观众?或许是因为它们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共通:对亲情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对家族责任的坚持。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这种温情和人际关系的质朴反倒成了一种情感慰藉。

一方面,我国的主流价值始终重视核心家庭价值和人情关系,但互联网逐渐改变了社会形态:网络愈近,现实愈远,人们因手机app的便利,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愈发自我隔离,形成孤岛。此时,我们就会怀念过去时代中,那种父母亲人的亲情,邻里间的守望相助,那些纯粹的人情味。

另一方面,年代剧往往呈现时代的潮流对个人命运的冲击,这就让大部分观众回想起一种久违的生活状态。比如在经济大环境如此的当下,谁能不回想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激荡豪迈,那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如今“重生八零”等网文和短视频剧的兴起,也是因这一怀旧情感需求而应运而生。

年代剧虽是我们的强势类型,但如果我们放眼东亚地区来看,该类型依然有进步空间。韩国的《请回答》系列(如《请回答1988》)已经成为年代剧的典范,在各年龄段观众中获得了长期的热度与口碑。该剧深入探讨了那个年代的人物关系、家庭观念和时代心态,让观众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请回答》系列中,家庭成员和邻里之间的互动,流露出人性的温暖和微妙的复杂,显得非常自然、生活化。

相比之下,中国的一些年代剧虽然在历史氛围和时代场景还原上用心良多,但有时过于侧重时代背景的宏大叙事,忽视了人物之间更细腻、复杂的情感互动,容易进入“伟光正”“高大全”的套路叙事。咱们的年代剧其实可以更关注人物和情感的细节,把重心放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表达上,强化“人味儿”。

其次,我们年代剧容易犯生活剧的常见毛病:戏剧化处理家庭矛盾与伦理冲突, 比如《小巷人家》郭晓东饰演的庄超英,是典型的那个年代的“家中老大”,骨子里透着大男子主义,对父母愚孝过度,对弟妹无条件帮扶,让妻子孩子受了许多委屈,其中不少婆媳矛盾、重男轻女戏份,看得人血压飙升,又似曾相识,似乎咱观众一打开生活剧,就活该在这几个议题中打转,而没有别的解题思路。

对比《请回答》系列,没有狗血家庭大战,更倾向于朴实温暖的情感展现。这种“去戏剧化”的处理方式,难度很高,需要对生活细节极其敏锐的捕捉和再现。随着观众对于真实感和细腻情感表达的要求日益提升,中国的年代剧完全可以吸收全球优秀类型作品中的长处,在对人物、情感、生活氛围的深入刻画上走得更远。

从内容上看,中国年代剧还有一个值得探索的空间,即如何在传统家长里短的故事中融入更广泛的社会视角。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种更全面的社会关怀不仅能激发共鸣,还能触动对于不同时代的思考。比如在《小巷人家》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渐进”的探索。它不仅呈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隐含着对那个时代的深情礼赞。

总而言之,《小巷人家》和大多数年代剧相似,试图在几个家庭中,描绘万千家庭的影子。在这里,每个人物、每个细节、每段对话,仿佛都在述说着某种久违又熟悉的情感和记忆,一想起来,家中泛黄的旧照片那淡淡的潮湿气味便似乎萦绕鼻腔。而这份真实和厚重,正是我们对年代剧持久不衰的期待与喜爱。

来源:澎湃新闻

0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