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的田园里,看着那一片绿油油的玉米植株,本是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丰收。当收获的季节来临,却发现有些玉米棒子上竟然缺粒,这就像美玉上有瑕疵一样,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困扰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有个朋友,住在华北的一个小乡村,他就特别喜欢在自家自留地里种些农作物。有一年,他种了几行玉米。从播种开始,他就精心照料着。那时候是3月,天气还有点凉飕飕的,他小心翼翼地把玉米种子一颗颗埋进土里,就像把希望的种子种进了土地里。每天早上起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自留地去看看,有没有发芽的迹象。
大概过了7天左右,嫩绿的小芽就从土里冒了出来,那一抹新绿在褐色的土地映衬下显得格外可爱。朋友高兴得像个孩子,更加勤快地浇水、施肥。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苗越长越高,到了一个月的时候,已经长得郁郁葱葱的了。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注意玉米之间的间距,想着等玉米长大一些,要给它们足够的空间生长。
等到快两个月的时候,他发现有些玉米棒子上开始出现了缺粒的情况。他就特别纳闷,自己这么精心照料,怎么还会这样呢?其实啊,这玉米缺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授粉不良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玉米是风媒花作物,它的花粉传播主要靠风。在农村的农场或者田园里,如果周围的环境不利于风媒传播,就可能导致授粉不完全。比如说,在一些山谷里,地形比较封闭,风很难吹进来,玉米的花粉就不能很好地传播到雌花上。我朋友那块地虽然不在山谷里,但是旁边有一排高大的杨树。到了玉米授粉的时候,杨树的枝叶比较茂密,可能就影响了风的流动,使得部分玉米花粉传播受阻。就像有的网友分享的那样,他在昌平的一个农场种玉米,农场周围有一些建筑物,也影响了风媒授粉,导致玉米有缺粒现象。
再就是花期的天气状况。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或者高温干旱天气,对玉米授粉影响也很大。比如说在华南地区,夏季雨水比较多。要是玉米在花期的时候赶上连续的阴雨天,花粉就会被雨水冲掉,或者因为湿度太大而无法正常飘散,雌花也因为雨水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接受花粉。而如果是在华北地区,遇到高温干旱天气,花粉会因为缺水而失去活性,雌花的花丝也会干枯,这样就无法完成授粉过程。我朋友那块地,在玉米花期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气温特别高,而且空气很干燥,他虽然给玉米浇了水,但是可能还是对授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玉米的种植密度也有关系。如果种得太密,玉米植株之间就会互相竞争养分、水分和阳光。每一棵玉米都像是在一个小天地里争生存空间一样。在乡下,有些农户为了多收点玉米,就会种得比较密。我朋友刚开始也想多收获一些,所以种的密度有点大了。这样一来,那些处在里面的玉米植株就可能因为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和阳光,导致发育不良,雌花的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出现缺粒现象。就像有的网友说,他在自家田园里种玉米,一开始想多赚点钱,种得密密麻麻的,结果收获的时候发现很多玉米都不好看,有不少缺粒的。
还有啊,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如果缺乏某些营养元素,也会导致缺粒。比如说硼元素,它对玉米的花粉萌发和花丝伸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土壤里硼元素不足,玉米的花粉就不能很好地萌发,花丝也不能正常伸长,这样就很难完成授粉受精过程。在有些地区,土壤本身就比较贫瘠,缺乏这种微量元素。像在一些山区的农田里,土壤肥力有限,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肥料,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那在家庭种植玉米的时候,怎么才能避免或者减少缺粒现象呢?在种植之前,要对土壤进行检测,看看土壤里是否缺乏某些营养元素,如果缺乏的话,可以提前施一些有机肥或者复合肥来补充。就像我朋友后来知道了硼元素的重要性后,就在玉米种植前施了一些含硼的肥料。
在种植密度方面,要根据品种和土地的肥力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紧凑型的玉米品种可以适当密植一点,而平展型的品种就要稀植一些。而且,土地肥力好的地方可以多种一些,肥力差的地方就要少种一点。我朋友那块地,后来他根据玉米品种和土地肥力情况,重新调整了种植密度,发现玉米的生长状况好了很多。
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天气变化。如果遇到不利于授粉的天气,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在高温干旱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浇水的次数,还可以在傍晚的时候给玉米喷水,增加空气湿度。要是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可以在雨停后,人工辅助授粉。就是把雄花的花粉收集起来,然后撒到雌花上。虽然这个方法有点麻烦,但是为了能收获饱满的玉米,也是很值得的。
另外,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要进行合理的施肥和除草。在玉米苗期,要施一些氮肥,促进玉米苗的生长。到了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就要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这样可以让玉米的茎杆更粗壮,穗子更大。要及时除草,避免杂草和玉米争夺养分。
家庭种植玉米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是要想收获饱满的玉米,确实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像我朋友这样,虽然遇到了玉米缺粒的问题,但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还是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你呢?你在家庭种植玉米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呢?你是怎么解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