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亚历克斯看世界
编辑|亚历克斯看世界
战局巨变:乌克兰由进攻转守,库尔斯克战役折射军力枯竭危机在这个寒意渐浓的深秋,库尔斯克战场上的态势正悄然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一支曾经雄心勃勃、誓言夺取库尔斯克核电站的乌克兰军队,如今却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由进攻转为防守。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俄乌冲突的国际问题观察家,笔者注意到,这一转变背后折射出的远不止是一场局部战役的得失,而是整个乌克兰军事力量可能面临的系统性危机。
战场态势急转直下根据最新战场态势,俄军已在几乎全线取得攻势优势。11月3日,俄方发表了一个颇具进取性的声明,宣称将在12月底前收复全部失地。这一表态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据本报独家消息源透露,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的重大损失远超外界预期。一位不愿具名的东欧军事专家向笔者透露:"乌军在近期行动中的伤亡数字可能达到数万人 ,这个打击对于本就捉襟见肘的乌克兰兵源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防御体系现裂痕最令人忧虑的是,乌军的防御密度正在明显下降。在漫长的战线上,乌军被迫采取收缩战术,逐步放弃城镇外围阵地。乌格莱达、谢利多沃、楚库里诺、新乌克兰斯克等具有强大防御工事的战略要地的相继失守,印证了这一趋势。
这种防御体系的弱化绝非偶然,而是系统性兵源不足的直接后果。

五角大楼的最新评估更是给这场战争蒙上了一层阴影。《纽约时报》援引美国官员的消息称,乌克兰军队将在半年到一年 内面临严重的军事人员短缺危机。
一位美国高级情报官员在与笔者的私下交谈中指出:"乌克兰目前正在透支其战略储备。原本计划用于2025年反攻的预备队,如今不得不提前投入库尔斯克战场,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难以持续。"

从更宏观的地缘政治视角来看,这场战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美国对乌克兰遏制俄罗斯进攻的能力已开始产生怀疑,这种战略层面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整个冲突的走向。
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西方一些国家已开始重新评估其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策略。
展望未来,乌克兰军事态势的发展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如果美国的支持能够维持到明年夏天,乌克兰或许还有机会在俄军补给链出现疲态时找到战略平衡点。但在此之前,如何维持现有防线,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这场持续的军事较量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武器装备的较量,更是国家整体战略承受能力的比拼。当下的局势变化,也许预示着这场冲突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这个阶段的走向,将不仅影响俄乌两国的命运,更可能重塑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
人们不禁要问:在这场消耗战中,谁能笑到最后?答案也许要到2024年才能揭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