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误”入村级裱画厂跑业务
“我是个普通的农民,跟过两年大马车,当过三年手扶拖拉机手,干过“黑白铁”匠。还当过村里的团支部书记……”每每介绍自己,他如是说。
董树旺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1957年10月出生在通州区郎府乡冯各庄村,1976年在郎府中学高中毕业后,去郎府综合厂干过“黑白铁”,还干过个体户,后来先后担任了村里的团支书和大队长,主抓副业,同时负责村裱画厂的业务工作。
接触装裱,是在1987年,从此,董树旺接触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装裱、修复书画,开始在这个领域不断摸索。
如果说干一行,爱一行,那么董树旺对装裱、修复书画爱得格外深沉。
接手大队裱画厂之后,董树旺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跑业务中,并想方设法提升工人的手工装裱技艺。
起早贪黑追汽车拜师学艺
要做就做到最好。
董树旺盯上了荣宝斋的老师傅,他们都是行业内德高望重的大咖,有装裱技艺大师崔玉海、木板水印技艺大师王玉良、木板水印的总设计师孙树梅……
为了学到老师傅的手艺,董树旺每天起早贪黑,一早骑自行车去郎府综合厂,再转乘香河、宝坻、渠口的长途车到八王坟,再换乘1路4路57路24路。冬天经常九点半到家,哪里顾得上家和孩子?
“过去什么叫跑业务?我深深的体会到就是追汽车。一辆追不上就晚了,那时候每天荣宝斋一开门,我准到了,和老师傅聊天,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董树旺说,提高技术必须请人才,当时荣宝斋退休一个,我们请一个。还请在职老师傅利用双休日来厂里,手把手传授工人们传统手工艺,最多的时候请来七八位老师傅,他们对我们厂技术提升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1990年,冯各庄村村装裱厂更名为北京通州潞通工艺品厂,2013年更名为北京潞通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潞通堂承接了将军书法家李真的《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大型展览书画装裱任务,其中长卷六件,最长的一件为860厘米、宽66厘米巨幅长卷,得到了广泛好评。2001年承接了著名领袖人物画家、辽宁画院院长赵华胜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型人物画展的装裱、张挂、布置任务。其中一幅长9.4米、宽3.8米的“正义的胜利”,另一幅为长4.5米、宽2.1米“走向新世纪”在展览中受到了画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潞通堂先后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务院管理局、中央文史研究馆等一些重要单位、部门完成书画装裱和现场张挂任务。著名书画家范曾、原辽宁画院院长赵华胜等名家先后数次来潞通堂作画、题字留念。
范曾叫好赐字“书画郎中”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每个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装裱,一旦认准了一个装裱师傅,就不会换了。
中国水墨画讲究水墨烘托出新颜,机器装裱虽然能实现立等可取,但是没有经过水墨烘托,出不来手工装裱的效果。因为传承了荣宝斋老师傅的技艺,董树旺的潞通堂在业内很有名气。
结识当代书画巨匠范曾,就是源于一本古装残书。当时范曾得到两本古装残书,书页的四边都烂了,他曾在一处专业场馆修复过一本,很不满意。之后,经人介绍找到了董树旺。董树旺一看,发现这是个很麻烦的活儿,他告诉范曾不能急,之后安排一个专人负责修复。一个多月后,当他拿着这本修复好的书给范曾时,范曾愣了好一会儿,激动地大声叫好,直言真是好手艺,并当即挥毫写了“书画郎中”四个字送他。
董树旺开始还有点懵,范曾解释说:“你就是个大夫,专门给书画治病的。”从此,范曾的装裱业务也悉数给了他,并特别信任他,卖画的时候也言明他的画必须去通州找小董装裱,裱完再拿走。
“那些年,我和范先生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对潞通堂的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在我最困难时候给予我很大支持,我永远感谢他。”董树旺由衷地说。
深受启功“舍得论”影响
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也是董树旺的人生导师,对他影响至深。
那是90年代,启功收藏了一张晚清书法家何绍基的旧作,经朋友介绍找到董树旺装裱。
裱好之后,董树旺亲自去送画。当时,启功问他“多少钱?”董树旺说:“启先生,我得倒找您钱!”当时,启功就乐了,问他什么意思?董树旺直言:“我一个农村的装裱师傅,能给您裱画是我的荣幸,到您这儿来的都是贵客,您还给我打广告了呢?”
启功很高兴,还给他讲了舍与得,说书家不会单独写一个舍字,舍和得一定要挨着,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没过多久,启功就让秘书叫董树旺又来了一趟,亲笔写了两幅字送他。后来,启功当上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之后,又给他介绍了很多装裱业务。
启功先生是对传统文化坚守到生命最后时刻的一个学者,他把义卖所得全部捐出。这些都深深影响着董树旺,早在十年前,董树旺就有想法向家乡捐赠一些书画珍藏。
“这些年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这些藏品捐给通州,恰逢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捐赠作品70幅。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潞通堂的发展,希望这些藏品交给政府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惠及更多人。”董树旺说。
老董:军功章上大半功劳属于妻子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贤内助。董树旺说,潞通堂的一切成就都因为妻子徐凤红。
董树旺的朋友都知道他家的炸酱面特别好吃,因为老董的妻子厨艺了得,尤其擅长做炸酱面。当年,荣宝斋的老师傅都是老董的宝贝,能被老董留在小院里专心传艺,徐凤红厨艺的魅力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我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如果说潞通堂有军功章,那也只有我的一小半,大半功劳都是她的。当年,她和我一起打拼,不知道吃了多少苦,着了多少急,每当家里来了朋友,她总是乐呵呵地,忙着张罗茶水和饭菜,以至于每一个朋友都知道这儿有个好嫂子,愿意来我这儿,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董树旺认真地说,妻子真的很辛苦,上班时,她在车间里负责装裱和印刷,下班时还得给荣宝斋的老师傅做饭,就因为老师傅们说她比厨师做的饭好吃。
2003年赶上非典,董树旺还得了一场大病,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是妻子徐凤红抛下一切,在医院里足足陪了他42天。说到这儿,老董哽咽了,眼睛里也亮晶晶的。
儿女:忍饥蹲守拍卖怕错过心仪藏品
董树旺坦言自己不是个合格的丈夫,也不是合格的父亲,至今他都记不清妻子和儿女的生日。
女儿董静开始也不理解父亲,因为父母都忙,董静和弟弟董家麟一直被亲戚照顾,父母几乎没参加过姐弟俩的家长会。
“长大了才理解爸爸的执着,也学会心疼他,有空就帮他开车,跟着他去跑拍卖会。”董静说。
董家麟说:“跑拍卖会的爸爸最让人心疼,其中的心酸和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拍卖会一开经常是一整天或者十几个小时,如果拍卖行准备了午餐还好,如果没有,爸爸是绝对不会出去吃饭,宁可饿着肚子或者胡乱凑合两口干粮,生怕错过了看中的藏品。”
这次捐赠是董树旺一家的决定,女儿董静坦言,知道这是爸爸十多年的夙愿,只要爸爸妈妈高兴,作为儿女都支持。
转自:通州时讯(撰文记者:张丽)(摄影记者: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