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冲突中,越军想用美苏先进火炮对付我军,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夜色中的小确幸 2024-12-11 09:47:42

在那片被历史风尘轻轻覆盖的越南土地上,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争,如同古老画卷中的斑驳墨迹,记录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提及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以及随后持续数年的老山轮战,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我军炮兵那如雷鸣般的炮火,如何以压倒性的优势,让越军炮兵在战场上黯然失色。

然而,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这些细节如同隐藏在茂密丛林中的清泉,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品味。

那是一个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年代,我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向侵犯我国领土的越军发起了反击。在那片被炮火洗礼过的土地上,我军炮兵凭借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以及源源不断的炮弹供应,让越军炮兵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979 年,我军投入多达 48 个炮兵团,而越军一方,仅 9 个炮兵团,两者规模悬殊,差距明显。在如此悬殊的对比之下,越军炮兵的每一声炮响,都似乎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毁灭奏响序曲。

而我军则能以十倍的火力进行还击,甚至百倍,让越军的炮火在浩瀚的炮声中显得如此渺小与无力。

然而,在这场看似一边倒的较量中,越军炮兵并非毫无还手之力。他们手中握有两款性能卓绝的武器,其一乃自苏联引进的 BM21 冰雹火箭炮,其二是从美军缴获的 M107 式 175 毫米自行加农炮。

这两款武器,在当时可谓是威力惊人,远超我军同类装备。BM21火箭炮以其超远的射程和猛烈的火力,成为了越军炮兵手中的一把利剑;而M107式自行加农炮,则以其超远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成为了越军炮兵心中的一颗定海神针。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两款“大杀器”在战场上却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威力。1979 年的那场战事中,越军炮兵 204 团虽配备 24 门 BM21 火箭炮,然而并未发起反击。

这其中的原因,据曾任越南陆军炮兵司令员的杜国安少将透露,是当时的越南领导人黎笋叫停了炮火反击计划。黎笋考虑到中国已经宣布将在10天内撤军,因此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无谓的牺牲。

至于 M107 式自行加农炮,其命运堪称坎坷多舛。它在发展历程中历经波折,遭遇诸多困境,令人不禁为之慨叹。

虽然越军在战争中缴获了80门之多,但由于缺乏炮弹,这些庞然大物最终并未能登上老山战场的舞台。据杜国安少将回忆,行军道路狭窄、桥梁承重有限等因素,确实给M107的运输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然而,关键之处在于,这些火炮系缴获的战利品,其库存弹药极为有限,难以保障长期作战之所需。故而,将 M107 自行加农炮运往前线的计划,终究无奈被舍弃。

这一决定,无疑让越军炮兵在战场上错失了一次绝佳的反击机会。试想,如果越军能够充分利用这两款武器,或许战争的走向将会截然不同。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越军炮兵最终未能扭转战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防线被一一突破。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感慨:在战争的天平上,实力往往决定了最终的胜负。小国与强大的邻国叫板,无疑是在以卵击石。

越军炮兵虽然手握利器,但由于实力悬殊、弹药匮乏等原因,最终未能改变战争的结局。这一教训,不仅对于越南而言是深刻的,对于任何试图挑战强国的小国而言,都是值得深思的。

如今,当我们再次审视那段历史时,或许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战争之残酷无情,使我们愈发珍视和平的难能可贵;历史之经验教训,令我们更深谙实力的关键意义。

于这风云变幻之世,唯有持续增进自身实力,方可于国际舞台稳操胜券,长立不败之境。

悠悠岁月里,战火的硝烟已然消散。往昔的烽火不再,只留岁月静静流淌,那曾经的硝烟已化为历史的尘埃。

但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铭记往昔历史,珍视当下和平,勇毅砥砺前行,携手共创更为璀璨的未来,让和平与美好永驻人间。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