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名人讲过这样一件事情:在早年,他与母亲去捡拾集体田块里的麦穗,被当时一个看管的男人碰见。他没有讲述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说那个看管麦田的男人打了他母亲一巴掌。终有一天,这位名人在他们老家的一个小集镇上见到了当年打母亲一巴掌的那个男人,这位男人如今已是步履蹒跚、垂老已至。正当这个名人要去一雪当年母亲被打之仇时,被母亲一把挡住。引用这个故事,这位名人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母亲的宽宏大量。但是,看到这则故事的许多观众,并不这么看待,也没有感觉到这位母亲有什么伟大之处。大家觉得,这位母亲只是做了一个普通老人该做的事。在这则故事中,人们反而感到了这个名人的狭隘、自私,他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拣拾集体麦穗,在那个时代,明明是一个偷盗行为,虽不至于被打一巴掌,但是,却改变不了偷盗的事实。你想想: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品普遍还是比较低,缺吃少穿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当时,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宁愿饿肚子,也不愿意去偷盗集体的财物。若果胆敢冒犯禁令,铤而走险的去偷捡集体的麦穗,就会必然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本来就是当时社会的规则,有什么不可理解。即便你是一位世界级的名人,偷就是偷,不能说你这种“拣拾”就是光明正大地“拿”。我觉得,这个名人这种自以为是的说辞,就连一个小学生都说不服。这种混淆是非的说辞,势必在耍小聪明。在公众面前耍小聪明的人,显然是在严重低估公众的智商,必然遭公众的唾弃!是谁给了偷盗者这样大的底气?是社会道德的崩塌。是谁给了无理者振振有词的说辩勇气,是人类良知的泯灭!难道出名的人,就可以颠倒黑白,任意乱说?纵是你有天大的本事,怎么能将”偷“光明正大化。怎么能将偷盗,说成“义取”。黑的就是黑的,本事再大是绝对不会将黑的说成白的。由此可见,才能出众,不见得德高望重。恰恰相反,贫穷而善良的人,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却会比一般人要强得的多。还是那句老话: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