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唐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壬寅,长安城郊外的香积寺以北。
沉闷的马蹄声如同滚雷般由远及近,连绵不绝的叛军骑兵正从远处的官道上涌出,在前方山谷处井然有序地集结列阵。
在阳光照耀下,骑兵的明盔明甲折射出金属特有的刺眼光芒,而在光芒之上,数不尽的旌旗迎风招展。越来越多的骑兵在谷道上平铺开来,黑压压的人马一眼望不到边。
待骑兵全部展开,叛军开始擂动战鼓,一望无际的骑兵阵营犹如一线潮般闪动起伏,开始向唐军阵地缓缓推进。
这无疑是一支训练有素且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
而另一边,唐军早已等候多时。此刻,唐军阵线上一片寂静,将士们连大气都不敢出,本能地攥紧手中的刀枪。或许是受到数月前清渠之战失利的影响,此番再战叛军,唐军士气显然落了下风。
未战先怯,兵家之大忌。
为鼓舞士气,前军大将李嗣业单骑冲至阵前,横刀立马,对全军大喝道:“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则我军无孑遗也。”
“杀贼!杀贼!杀贼!”
受到李嗣业破釜沉舟之势的感召,唐军将士们疯狂地应和着,数以万计的刀枪同时挥舞,喊杀声环震四野。
唐军骤然气势如虹,就连行进中的叛军都不由得为之一怔。经过短暂的调整后,叛军骑兵重整旗鼓,忽然开始提速,原本的一线潮瞬间化作滔天巨浪,铺天盖地般向唐军扑来……
△壁画中身披甲胄的唐朝军队
02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衫羽衣曲。
大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起兵反唐,仓皇中玄宗西逃入蜀,长安、洛阳相继失陷。唐肃宗李亨在危难中即皇帝位,急需一场大胜巩固皇权,而收复国都长安自然成为最佳选择。
国难思良将,为了打赢收复长安的这一仗,唐肃宗特意传召前军主将李嗣业,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今日得卿,胜数万众。事之济否,实在卿也。”
△唐肃宗李亨
而这位被李亨寄予厚望的李嗣业当然不会是泛泛之辈。
李嗣业是个典型的西北汉子,人高马大,力大无穷。安史之乱前,李嗣业一直在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边军中效力,为唐帝国开疆拓土。“嗣业每持大棒冲击,贼众披靡,所向无敌”,世人称之为“神通大将”。就连诗人杜甫都赋诗夸赞其“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李嗣业的战力可见一斑。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嗣业奉命勤王,“自安西统众万里,威令肃然”,而且难得的是其部“所过郡县,秋毫无犯”。因此,李亨才将统御前军的重担交到了他的手里。此外,李亨还令副总指挥郭子仪亲领中军,王思礼为后军,为此战上了三道保险。
光有骁勇宿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备足够的敢战之兵。
此时盘踞长安的叛军皆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精兵,总数超过十万之众,且敌将安守忠、李归仁也是久经沙场的名将,数月前刚在长安城外的清渠大破郭子仪军。
为此,李亨以长子广平王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为总指挥,调集安西、北庭、朔方等西北边军,同时借调回纥、于阗乃至大食(阿拉伯人)等番邦军队,合计拥兵超过十五万。
战前,双方可谓势均力敌。唐军率先屯兵于香积寺北,抢占优势高地,大军结阵绵延三十余里,静待叛军进入预设战场。
随后便出现开头一幕,一场大唐帝国两大最强战力之间史诗级的血战就此拉开帷幕……
△西安香积寺砖塔旧照(此为唐代以后重建)
03
先于叛军骑兵到达的是一阵密密麻麻的轻箭,唐军阵线前沿不断有人应声倒地,更多的箭矢则只是命中将士的铁盔铁甲,碰撞出一片杂乱无章的叮当声。
箭雨过后,只一瞬间,骑兵便以旋风般的速度与唐军第一排长枪兵撞在一起。顿时,声嘶力竭的惨嚎声、战马中枪后的悲鸣声以及骨骼断裂的咔擦声响成一片。
唐军以步兵为主,需要极大的勇气来直面叛军骑兵的冲锋。随着敌骑不断冲入阵中,一线士兵人仰马翻,开始有士兵往后退却,混乱的情况大有向后阵蔓延的趋势。此时若任由事态发展,大军随时可能崩溃。
当此危急关头,李嗣业扯下身上的铠甲和上衣,并唤人提来一把陌刀,傲立于阵前,发出一声怒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随后如同猛虎出山,只身冲入敌阵左劈右砍,一连斩杀数十名敌兵。
△陌刀(现代复原图),长约3.5米,重约30斤,两面开短刃且不易折断,杀伤力巨大.
叛军见如此猛将,不由得心胆俱裂,纷纷向四周躲避。而唐军目睹主将断金破铁,一人犹似万人军,顿时士气大涨。陌刀队纷纷抄起长刀,跟随李嗣业与叛军鏖战在一起。在陌刀队的冲锋下,叛军竟被唐军压制,渐渐落了下风。
叛将安守忠一看大事不妙,便挥动令旗,隐藏在唐军阵营东侧树林中的一支骑兵突然窜出,向唐军侧后方奔袭而去。
然而,安守忠没料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交战前,唐军探子便侦察到叛军在林中设有一支伏兵。于是,广平王李俶将己方最强的四千回纥骑兵交给朔方兵马使仆固怀恩,命其伺机而动,奇袭这支叛军伏兵。
于是乎,就在叛军伏兵出动之际,回纥骑兵也跃马而出,在半道截击之。叛军伏兵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了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回纥骑兵战力彪悍,锐不可当,叛军伏兵哪里是对手,很快便被歼灭。而回纥骑兵则乘胜向叛军后方包抄过去。
战场局势瞬间反转,原本打算前后夹击对手的叛军反被唐军包了饺子,阵脚开始大乱。反观唐军,只听见叛军后方杀声四起,回纥骑兵已突入叛军后军之中,顷刻间士气为之大振,将士无不效死。
都知兵马使王难得被叛军一箭射中额头,面皮崩裂遮住了眼睛,他也是杀得兴起,一把拔出箭矢,撕去面皮,即便满脸是血仍继续与叛军厮杀。
如此高强度的白刃战,迅速消耗着每一个士卒的体能,将士们很快精疲力竭,只是出于本能而机械性地砍杀着面前的一切敌方单位。
终于,腹背受敌的叛军开始溃败。首先是叛军仅剩不多的骑兵掉头逃窜,步卒们见状也丢下长兵器,纷纷败逃。叛军督战队在连续砍翻数十名逃兵后仍无法阻拦溃退的乱军,很快便被淹没在一溃千里的人潮之中。
至此,叛军兵败如山倒,唐军则全线出击,乘胜掩杀。
△李嗣业和唐军陌刀队(现代复原形象)
此一战,双方从午时拼杀至酉时,整整交战八个小时。唐军累计斩首六万级,俘虏两万,而大溃败中相互踩踏而死的叛军另有两到三万,盘踞关中的叛军几乎被全歼于香积寺战场。
当然,唐军也是死伤无数。此战之惨烈,就连始建于唐高宗时期的名刹香积寺也遭到毁灭性破坏,昔日华美壮丽的寺庙一日之内“寺颓塔裂”。
04
香积寺大战后,安史叛军闻风丧胆,连夜退出长安城。第二日,唐军兵不血刃收复西京长安。随后,唐军马不停蹄,在一个月后的新店之战中再次大破叛军,斩首十万级,顺利收复东都洛阳。
自此,唐军尽扫安史之乱后连败的颓势,胜利的天平也开始向唐军倾斜。
但帝国东西两大最强战力的火并,消耗的都是大唐的国运。中央抽调大量边军入援,随后消耗殆尽,“胡虏稍蚕食之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到头来,自相残杀只不过是一场令亲者痛、仇者快的悲剧而已。
最后提一下光复后的长安和洛阳吧。
早在李亨即位前,长安百姓听闻太子在灵武集结兵力准备收复长安,便日夜翘首以盼。在香积寺之战和新店大战前夕,长安和洛阳的百姓曾数次在城内起事,诛杀叛军官吏,与城外唐军的军事行动遥相呼应。这样的义举“诛而复起,相继不绝,贼不能制”。
等到官军收复长安进城时,回纥骑兵意欲劫掠长安,唐军总指挥李俶苦苦哀求,长安才得以幸免。
但洛阳就没那么走运了。
回纥骑兵对这座武则天最爱的神都大肆劫掠三日,府库、民宅为之一空,哪怕李俶再次劝阻也无济于事。最终,还是洛阳“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
当回纥人在洛阳肆意烧杀抢掠时,无论身处城内的百姓,还是驻扎城外的唐军,是否还有人会想起那支北逐突厥、扫灭西域数十国的大唐雄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