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出来了,如何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和职业吸引力,以确保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百态老人 2025-01-05 14:44:33

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和职业吸引力,确保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完善薪酬制度:继续推行年薪制,缩小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以及不同科室之间的薪酬差距,提高医务人员固定收入比例,减少奖金比例的可操作性。这将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生的收入稳定性,吸引更多优秀医生留在基层工作。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通过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在职人员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认同感。同时,实施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解决基层合格医生缺乏的问题。

优化编制与人事管理:实行“县管乡用”和“乡管村用”的人事管理机制,打破编制内外人员使用界限,实行同工同酬,提高基层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提升职业发展空间:建立医师定期驻乡驻村制度,鼓励城市医生到基层服务,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此外,完善基层医生的晋升通道,优先提拔在基层服务表现突出的医务人员。

改善工作环境与福利待遇:提高基层医生的住房、交通等福利待遇,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同时,通过医保打包支付等机制,激励医生将工作重点转向治未病、健康促进与教育。

推动优质资源下沉:通过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将县级医院的管理、技术和疾病病种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利用远程会诊系统和巡回巡诊机制,加强城乡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

强化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以健康为导向的正向激励机制,将医生的绩效考核与患者满意度、服务质量挂钩,鼓励医生注重效率与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一体化管理等措施,提升基层医生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增强其职业成就感。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和职业吸引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最终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具体实施年薪制以缩小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以及不同科室之间的薪酬差距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岗位目标管理:年薪制的核心是岗位目标管理,不以工作量和奖金为导向,而是根据岗位定薪酬。当固定薪酬比例高于70%-80%时,就已经是年薪制。这种制度强调医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和目标,而非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调整医保支付结构: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至关重要。医保支付结构的调整尤为重要,DRG和DIP支付方式应主要用于支付劳务成本,医保费用主要用于保障医务人员薪酬。

固定薪酬比例:医生薪酬建议设定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医务人员整体平均薪酬应在社会平均水平的2.8-3.2倍之间。提升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中固定收入的比例,适当调控灵活收入奖金部分的比例。

岗位聘任制:建立岗位聘任制,确保每个岗位有明确的目标责任和淘汰机制,保持团队活力和服务效率。这种制度可以防止偷懒问题,确保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缩小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薪酬差距:逐步缩小公立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绩效工资水平差距,确保公益性成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广州通过固定薪酬占比、医院内部、不同级别医院“三个结构”平衡,将市、区两级公立医院人员平均薪酬差距缩小至5%以内。

缩小不同科室之间的薪酬差距:改善儿科、病理、精神卫生、麻醉、全科、产科等弱势专业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坚持公益性的要求。例如,湖州市推行以岗位年薪为主的薪酬制度改革,动态缩小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收入差距。

专项激励机制:建立专项激励机制,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不计入薪酬水平和总量核定基数。这种机制可以鼓励医务人员在关键领域和紧缺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地方政策支持:各地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和平均收入水平,制定具体的年薪制实施方案。例如,河北省要求省直公立医院、市级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至少一半落实党委书记、院长年薪制,年薪由同级财政负担。

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和在职人员培训的最新进展和效果评估是什么?

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和在职人员培训的最新进展和效果评估如下:

最新进展1. 全科医生数量增加:

截至2022年,我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量从2020年的2.9人提升至3.28人。

截至2020年底,经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达到40.9万人。

2. 培养体系完善:

我国已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衔接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

全科医学教育教学机构数量增加,课程设置完善,实习形式丰富。

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全科医学科陆续建立。

3. 激励机制逐步完善:

鼓励双向流动,简化招聘流程,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注重实践评审标准。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和社会地位。

4. 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旨在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提高全科医生的薪酬待遇,解决编制问题,以及提供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前景的保障。

效果评估1. 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尽管全科医生数量有所增加,但与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全科医生的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缺口。

多数临床医生没有接受过严格、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影响了全科医生的整体质量。

2. 职业吸引力:

尽管激励机制逐步完善,但由于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等问题,全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仍然较低。

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服务,需具备综合诊疗能力,满足社区居民就医需求。

3. 继续教育和培训模式创新:

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地通过医教协同、薪酬制度改革、继续教育和培训模式创新,提升全科医生服务能力。

继续医学教育通过更新知识,提高岗位胜任力。

4. 未来展望:

强调全科医生职业认同感,拓宽功能定位,引入医疗保险政策,提升职业吸引力。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培养制度,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增强社会认同,以促进全科医学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和在职人员培训在数量和体系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全科医生数量不足、职业吸引力低等问题。

“县管乡用”和“乡管村用”的人事管理机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主要挑战和解决方案有哪些?

“县管乡用”和“乡管村用”的人事管理机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主要挑战和解决方案如下:

主要挑战1. 人员流动障碍:

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独立法人,人员流动受限,影响员工满意度和患者体验。

合同制人员使用问题:县级医院招聘合同制人员派驻基层,增加经济负担,且难以招聘到高学历和职称人员,影响基层工作稳定性。

2. 制度不完备和管理机制不清晰:

制度不完备、管理机制不清晰导致执行效果不佳,挫伤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医保局、人劳局、卫计局等多方面阻力,政策推进面临利益冲突和部门间协调难题。

3. 硬件条件和工资待遇不足:

基层医生面临“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主要受硬件条件和工资待遇等因素影响。

4. 社会力量办医挑战:

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县域医共体,但社会办医面临困难,与公立医疗机构存在竞争关系,实现自愿原则需政策支持。

5. “乡聘村用”难题:

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服务点,但医生缺乏编制和固定薪酬,吸引力不足,尤其是年轻人回流少的农村地区。

解决方案1.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

从国家层面制定基层医务人员“县管乡用”管理制度,明确定位,实施区域统筹、混编调配、上下兼顾的管理模式,确保人员身份和待遇相同,定期轮换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成立单独的县级管理中心和赋予县级医院自主招人用人权,良好的县乡人员流转机制,基层轮转绩效优先原则。

2. 财政投入和编制问题的解决:

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提高外派医务人员积极性,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并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培训、在职进修、学术活动、科研教学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通过市县实施方案、组织推进机制和编制统筹使用制度,实现人员柔性流动和双向交流。

3. 改善硬件条件和工资待遇:

提供薪酬保障和事业发展通道,新招聘人员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期间享受相关政策待遇,留任者可调回县级医院或享受相应待遇。

确保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有保障、管理层次高、发展有空间,最终实现县域医共体范围内人员合理流动。

4.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医防融合服务: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统一,以促进人才下沉和医防融合服务的高效推进。

引导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下沉基层,加强医防融合人才培养,明确卫生主管部门和医共体的责任。

5. 深化城市支援农村工作:

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牵头医院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常年服务。

城市医生到基层服务的激励措施具体包括哪些,效果如何?

城市医生到基层服务的激励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职称评审政策倾斜:多地要求医生在晋升副高级职称前需在基层服务满一年,甚至有具体的门诊量要求。例如,陕西、江苏、北京、内蒙古、黑龙江、湖南、贵州、安徽等省市已出台相应措施,明确医生在晋升前需在县级以下或对口支援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经历。

量化打分制度:在职称评聘中,将服务基层情况作为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同等条件下服务基层经历时间较长、业绩贡献突出及服务效果较好的人员优先评聘。例如,到县(市)级医疗机构服务的可按1.5倍计算工作量,到艰苦边远地区县(市)医疗机构服务的可按2倍计算,到乡镇卫生院服务的可按2.5倍计算。

生活补助和探亲休假待遇:国家卫健委采取了多种激励措施,如职称晋升、评优评先、选拔干部等方面优先考虑下基层的医疗人员,以及提供生活补助、探亲休假待遇等保障措施。

薪酬和职业发展激励:落实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分配制度,完善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激励人才为基层服务。例如,广州市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

长期支援机制:国家卫健委建立了长期支援工作机制,细化支援工作的形式和任务,注重激励和约束,确保优质医疗资源能够真正下沉到基层。

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多种方式补充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实施万名乡村医生春苗工程,力争每年培育本土人才不少于1万人。此外,还通过大学生村医计划、定向培养、社会招聘、退休医生帮带培训等模式补充乡村医疗卫生人才。

信息化手段:利用信息化手段连通各级医疗机构,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例如,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提供在线复诊服务。

效果方面,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吸引了部分医生到基层服务。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政策执行中出现排队现象、基层医院患者少、配置不合理、医生需两头跑等问题,影响了政策效果。

医生扎根基层的比例不确定:尽管有更多激励措施出台,但医生愿意扎根基层的比例仍不确定。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通过城市医院支援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措施,提升了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远程会诊系统和巡回巡诊机制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面的实际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远程会诊系统和巡回巡诊机制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实际成效1.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远程会诊系统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异地就医、检验协作、专家会诊和远程医疗,提高了诊疗服务的整体协同能力,均衡了资源分配。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辅助基层医生获取全面的患者信息和治疗知识,提升了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降低了误诊率。

远程会诊系统让基层群众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了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满足了群众对优质医疗的需求。

2. 促进医疗资源下沉:

远程会诊系统通过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了通道,让更多的患者留在基层进行治疗,疑难危重病患者到大医院接受诊疗。

巡回医疗工作通过物理转移医疗资源,并伴随系统性培训和持续支持,解决了偏远地区医院缺乏先进设备和医生技术心态落后的问题。

3. 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了患者预约与信息登记、病历管理与检索、科室管理与统计分析等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远程会诊系统通过远程影像、检验等系统的接入,实现了乡村与上级医疗机构实时远程会诊,上级医生可在线查阅患者资料,制定诊疗方案,为县域分级诊疗提供支撑。

存在的问题1. 标准化建设不足:

目前,远程会诊体系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各地的远程会诊体系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性意见。

2. 信息化系统对接困难:

各地在建设区域信息平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信息化系统过程中,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导致软件与软件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对接工作十分繁锁和困难。

3. 宣传力度不足:

远程会诊系统的宣传力度不足,影响了基层医生申请的积极性。

4. 带宽和设备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专网带宽不足,影响视频质量,且缺乏有效管理。

基层医院应尽快接通政务外网,解决医保网带宽问题。

5. 患者接受度低:

患者对远程会诊方式的接受度低,影响了系统的利用率。

总结

远程会诊系统和巡回巡诊机制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面临标准化建设不足、信息化系统对接困难、宣传力度不足、带宽和设备问题以及患者接受度低等问题。

0 阅读:6

百态老人

简介:数据老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