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混养鲫鱼策略,残饵利用设计,水质维护要点,成本降两成
在水产养殖中,鳜鱼和鲫鱼可是两种很有代表性的鱼类。鳜鱼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在市场上的价值挺高的。它喜欢栖息在水体底部,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捕食习性。鲫鱼呢,分布特别广,适应能力强,也是很多地方餐桌上的常客。这两种鱼要是能一起混养,说不定能给养殖户带来不少收益。
像在南方有些地区,比如广东,那气候湿热。当地有个养殖户李大哥,他一直养鳜鱼,可总感觉在某些方面不太理想。比如说成本方面,饲料、水质管理等都花费不少。他很苦恼,觉得养殖技术虽然不是特别复杂,但是要想提高效益还得琢磨琢磨。
现在很多人都在想办法把鳜鱼和鲫鱼混养。因为鳜鱼在捕食能力上很强,它能清理池塘里一些小生物。而鲫鱼呢,相对比较温顺,在池塘里活动时可以翻动底泥,让底泥中的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中。这样一混养,感觉资源能充分利用起来。可实际操作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混养比例上就有讲究。不同地区,像南方和北方的水质、水温是有差异的。
就拿水温来说,南方的水温长时间比较高。在广东的一个养殖场,那里的养殖户尝试了多种鳜鱼和鲫鱼的混养比例。发现如果是水温较高的夏季,鳜鱼和鲫鱼的混养比例大概是1:3比较好。因为这个时期鳜鱼食欲旺盛,对鲫鱼的数量容忍度高一些。但到了北方干冷的地区,像山东,水温较低的时候,这个比例可能就要调整到1:5甚至更低。
咱们再说说残饵利用设计这一块。残饵要是处理不好,那可既浪费又污染水质。有个网友分享他在家里小池塘养鱼的经验。他发现啊,如果直接把剩下的饲料倒池塘里,没几天水就浑浊变臭了。他后来就想了个办法,在池塘边种了些水生植物,像菖蒲、水葫芦之类。菖蒲有净化水质的能力,它能吸收水里的有害物质。水葫芦呢,可以大量吸收水里的营养物质,包括残饵分解后的那些营养物质。
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下,植物的选择和作用也不一样。如果是在山区,那池塘边的土壤比较肥沃,水分充足。可以种植一些挺水植物,像芦苇。芦苇的根系很发达,能固定底泥,防止底泥中的营养物质过快流失,同时也能吸收残饵分解后的营养物质。如果在平原地区的池塘,那可以种植一些浮叶植物,比如菱角。菱角在水面上生长,它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能增加水里的氧气,而且它也能吸收一些残饵残留的营养。
接下来讲水质维护。水质对鱼的影响太大了。水质好坏直接关系着鱼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在我们中国,有南方湿热地区和北方干冷地区的差异。南方水域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可能更多,因为有丰富的降水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在福建的一个养殖场,那里的养殖户老张,他有3年的鳜鱼养殖经验。他发现每3个月的时候,池塘里的水会变得比较浑浊,鱼也不太爱游动。
他就开始调整水质维护的方法。除了前面提到的合理混养和利用残饵控制水质,他还定期换水。不过他换水不是大换,因为大换水容易导致鱼的应激反应。他每次换大概四分之一的水,每隔15天换一次。而且换的水要经过处理,让它和池塘里的水温、水质接近。北方地区的水体相对比较稳定,在吉林的一个养殖户,他在冬季的时候会特别关注冰下水体的溶氧量。他会在结冰前在池塘四周砸一些小冰窟窿,方便气体交换,保证水质。
成本控制也是个关键问题。从养殖场的建设成本到鱼苗、饲料、防疫这些方面,每一个环节都有可降低的地方。像前面提到的广东的李大哥,他原来的池塘有些老旧,漏水和保温措施不好。后来他投入一笔钱重新修了池塘,采用了新型的防渗材料和保温覆盖物。虽然前期成本增加了,但是用了两年后,他发现整体的养殖成本下降了。因为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加水,鱼也不容易生病。
在饲料方面,如果是混养鳜鱼和鲫鱼,不能把鳜鱼专用的昂贵饲料一股脑地喂,要根据鲫鱼的营养需求调整一部分饲料配方。比如可以增加一些价格相对较低的粗饲料,像麸皮、菜粕之类的,比例大概控制在30%左右。这样既满足了鲫鱼的生长需求,又能降低成本。而且合理混养后,鱼的生长速度也会比较快。
从生长的时间元素来看,鱼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环境和营养需求也不同。以养殖周期1年为例,鳜鱼在育苗期的时候,需要更精细的管理,水温要尽量保持在22 - 28℃,水质的酸碱度要偏碱性,大概7.5 - 8.5。这个时期的鳜鱼很脆弱,稍有问题就可能大量死亡。鲫鱼相对皮实一些,但在这个时期也需要合适的饲料和充足的氧气。
到了鱼的生长快速期,大概是养殖后的6个月到8个月,这个时候可以适当调整混养密度,看看是否还能增加养殖数量。如果水质还比较好,残饵量能控制住,就可以适当多养一些鲫鱼。同时,要对池塘进行定期的底质改良,用一些微生物菌剂,像EM菌,每月大概使用2 - 3次,每次用量要根据池塘面积计算。
再看家养和养殖场的区别。如果是家庭小面积养殖鱼,可能不需要像养殖场那样复杂的设备和大规模的管理。家庭养殖主要以观赏或者小规模自用为主。比如在我邻居老张家里,他就在自家小院里有一个小池塘。他就养了几条鳜鱼和一群鲫鱼。他主要是为了给家里的小孩做个自然观察的小实验。他就用简单的设备来观察鱼的习性,饲料也经常用手投喂。这种家庭养殖的好处就是成本低,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
但养殖场就不同了,养殖场要考虑到大规模的效益。在浙江的一个养殖场,它有好几亩地的池塘。这里的养殖户要考虑如何提高养殖密度,同时保证鱼的品质。他们采用了现代化的设备,像增氧机、水质监测仪等。每天24小时监控鱼的情况。而且养殖场的鱼要销往市场,对鱼的规格、质量要有统一的标准。
咱们来分析一个成功的混养案例。在湖南有个养殖户叫王叔,他的养殖场面积有5亩。他采用鳜鱼和鲫鱼混养已经3年了。他所在的湖南是亚热带地区,气候比较温和。王叔的混养比例最初是1:2,后来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和水质调整到了1:4。
他非常注重水质维护,在池塘边种了大量的菖蒲和水葫芦。菖蒲主要种在池塘的进水口附近,让水流经过菖蒲,吸收杂质。水葫芦则种在池塘的几个角落,既作为景观,又能净化水质。在残饵利用方面,王叔会根据季节调整饲料投喂量,夏季水温高的时候多喂一点,冬季少喂。并且他通过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来判断残饵量,如果鱼吃得差不多了,就不会再投喂。
在成本方面,王叔除了合理控制饲料投喂,还在池塘建造的时候选择了性价比高的建筑材料。他还和一些鱼苗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较低的价格购买鱼苗。到了收获的时候,因为鱼的健康和品质好,市场价格也不错。他一年的净利润比以前单养鳜鱼提高了30%。
这里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些植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比如水葫芦和凤眼莲。水葫芦和凤眼莲长得很像,但它们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有些不同。凤眼莲的繁殖能力很强,如果控制不好就会泛滥。而水葫芦在合适的管理下,它的根系发达,能很好地吸收残饵和水中的营养物质。在广西的一个养殖场,养殖户曾试过全池种凤眼莲,结果凤眼莲繁殖太快,堵塞了池塘的一些通道,而且它的根系没有水葫芦那么好。后来改成种水葫芦,效果就好多了。
再看浮萍和浮叶植物浮萍生长速度非常快,它在水面上的覆盖面积很容易就扩大了。浮萍没有根或者根系非常短,它主要的作用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吸收水面的营养物质。和菱角比起来,菱角的根系能延伸到一定的水层深度,并且菱角的果实可以食用,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南方的很多养殖场,养殖户会比较浮萍和菱角的使用。像在广东的小型养殖场,他们发现浮萍适合短期调节水质,而菱角适合长期综合效益的养殖。
还有芦苇和水葫芦。芦苇适合在有土质基础的浅水区种植,像池塘的边缘地带。芦苇的根系能深入土中,固定底泥。水葫芦则是以浮于水面为主的植物。在北方的一些池塘,冬天会结冰,如果在池塘边种植芦苇,冬天芦苇枯死后,它的残体还能在池塘里腐烂后增加土壤的肥力。而水葫芦冬天如果处理不好,会死亡,导致水质突然恶化。
回到鳜鱼和鲫鱼的混养上,不同的地区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养殖目标来调整养殖策略。在西南山区,有些小池塘周边是山地的,水流比较湍急。在这样的池塘里混养鳜鱼和鲫鱼,要注意鱼的应激反应。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水生植物如菖蒲可能会长得更好,因为山区的土壤含矿物质多,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养分。
如果是在北方的湖泊,因为湖水相对比较平静,水温季节性变化大。在混养鳜鱼和鲫鱼时,冬季要做好鱼的越冬工作。可以选择种植一些耐寒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芦苇在寒冷的北方湖边大面积生长,对湖泊的生态平衡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在不同的养殖阶段,水质管理也有不同的重点。就像前面提到的鳜鱼苗期,水温、水质酸碱度要合适。到了成鱼期,除了混养鱼群的密度调整,还要关注水质的肥瘦程度。如果水质过肥,容易引起缺氧。在一些大型的养殖场,会根据水质检测数据,每周调整一次养殖管理方案。
对于鱼苗的选择也很关键。在山东有一个养殖户,他之前买的鳜鱼苗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养殖过程中死亡率比较高。后来他专门找了一家口碑好、有资质的鱼苗供应商,并且每次购买鱼苗都会仔细检查鱼苗的健康状况。他会在购买鱼苗前,让供应商提供鱼苗的检测报告,这样就能确保买到的鱼苗健康。
在饲料投喂方面,不同品种的鱼生长速度快慢不同,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鳜鱼是肉食性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高,鲫鱼则是杂食性鱼类。所以在混养时,饲料的选择要兼顾两者的需求。有一个养殖户为了节省成本,自制饲料。他会在传统的鱼饲料里添加一些农副产品,如酒糟。酒糟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而且价格便宜。他发现添加适量酒糟后,鲫鱼生长良好,鳜鱼也没有影响。
这里我们再来对比几种不同的养殖模式。比如传统的池塘养殖,它的优点是技术成熟,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受限于池塘的面积和水质调节能力。还有网箱养殖,网箱养殖可以利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的资源,养殖密度高。但是网箱养殖容易受到水体污染和病虫害的影响。像在湖北的一些湖泊里,有养殖户尝试过网箱养殖鳜鱼和鲫鱼,结果因为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现象,网箱里的鱼大量死亡。
我们再回到鳜鱼鲫鱼混养的话题上。在一些山区的小型水塘,养殖户可以把鳜鱼和鲫鱼混养和种植水生植物结合起来。比如在池塘底部种植一些水葫芦,它可以在水下扎根生长,吸收水底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水域里再种植一些浮萍,浮萍能快速吸收水面上的营养。这样上下层的水质都能得到改善。而且在一些地势稍高的山区,还可以利用水流落差,在池塘边设置简单的过滤系统,利用水生植物和沙石等过滤材料,进一步净化水质。
在混养鳜鱼和鲫鱼的过程中,疾病防治也不能忽视。在南方的一个养殖场,每年都会有鱼病的爆发。后来他们意识到,除了水质管理,鱼的日常保健也很重要。他们会定期给鱼投喂一些药饵,像添加了维生素C和土霉素的药饵。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在鱼饲料里,每周投喂2 - 3次。这样的做法后,鱼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了。
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不同类型养殖户在鳜鱼和鲫鱼混养方面的经验。对于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如家庭小面积养殖。他们可以注重利用身边的简陋资源,比如用一个小网箱或者小池塘,选择合适的植物来净化水质。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要注重整体规划,从池塘的选择、鱼苗的采购、饲料的调配到水质的长期稳定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安排。
不同地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差异很大。在西藏的一些高原湖泊,虽然水温低,但水质清澈,几乎没有污染。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要养殖鳜鱼和鲫鱼,可能要重点考虑低温对鱼的影响。需要选择耐低温的鱼苗品种,并且在冬季做好特殊的防护措施。相反,在福建的一些沿海池塘,盐度有时会发生变化。所以这里养殖的鳜鱼和鲫鱼可能需要先从淡水开始养殖,逐渐适应有盐度的环境。
我们刚刚讲述了那么多的养殖案例、不同地区的特点、不同的养殖模式以及各种鱼苗、饲料、水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养殖户位于半干旱地区,地形是半山腰有小盆地,水资源不是很充沛,水温变化大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进行鳜鱼和鲫鱼的混养,并且保证鱼的生长速度和健康呢?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希望能听到更多养殖户朋友或者专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