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冯国璋作为总统,却只能成为段祺瑞和徐树铮的傀儡,为了摆脱困境,冯国璋决定逃到南京。然而,他的计划被安徽督军倪嗣冲截住,此时那支前清禁卫军也在火车上。冯国璋手握“重兵”却没有选择硬闯,实则因为这批满人的禁卫军根本不能打仗。清军这个曾经备受期望的队伍,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命运变迁呢?
清朝禁卫军的原型最初可追溯到慈禧太后的时代,起因是八旗子弟的逐渐腐化。据载,当时铠甲威武的八旗兵在八国联军入侵时却毫无战斗能力,即便是保卫慈禧和光绪都成问题,深感无奈的慈禧定下了建立新式禁卫军的决心。但直到溥仪即位,摄政王载沣掌权,禁卫军的建设才真正开始。
载沣的访问德国成为建立禁卫军的契机,在德国,他见识了德皇近卫军的威严,这激发了他要建立类似禁卫军的决心。归国后,他计划从京城八旗军中选拔精锐组成禁卫军,并引进了部分北方农民,装备上达到德国标准,甚至配备了德式重炮。
禁卫军在冯国璋接管后被改编为陆军第十六师,但冯国璋常常表示,这支军队成了他的负担,不仅打不了仗,而且维护起来成本极高。冯国璋曾经尝试离开北洋军阀的控制,但都因为禁卫军的无能而失败。直到冯国璋去世,这支禁卫军才被张作霖收编。
庚子之役中的尴尬情况及后来的辛亥革命,清军在前线的表现一直未能令人满意。慈禧之后的载沣重用满人贵族,而这些高层大多关系复杂,对兵事知之甚少。尤其是在禁卫军的实际操办中,重用皇族关系户之风甚重,禁卫军从下至上,无数掣肘。
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溥仪继位,禁卫军的扩充计划本该进一步实施。然而,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面对内部危机,却无有效应对措施,只能再度依靠袁世凯。而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权谋手段,成功接管了原本清廷用以保卫皇室的禁卫军。
当清廷退位的最终时刻来临,禁卫军仍旧在京城内,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满人贵族内部也曾萌生过反抗意图,甚至有极端计划提议,用武力解决京城汉人。然而,在冯国璋以个人信誉承诺保留禁卫军待遇后,这支军队仍旧安然无动于衷。这足以凸显其面对军权变革时的无奈与失能。
在民国建立初期,冯国璋虽尽力维护禁卫军待遇,其重组后的陆军第十六师仍旧大部分负责总统府的守卫任务。然而,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一直无甚起色,成为冯国璋始终甩不掉的“烫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