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连长私拿百姓物品被处决,邓小平挥泪:按烈属待遇照顾其家人

奇葩历史观点 2025-02-20 09:33:18

即便过去了许多年,刘邓大军孤军挺进大别山时遇到的艰难困苦,依旧让人难以平复心情。

由于敌人的破坏和封锁,使得一开始大别山的百姓就对解放军充满了小心翼翼。再加上大别山物资匮乏,粮食和衣物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部队既得不到后方的补给,又得不到百姓的帮助。

但越是这样艰难的时刻,就越要保证部队的纪律,为此邓小平和刘伯承多次强调,让全军上下牢记“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

然而,有些事总是难以控制,就在命令发出后不久,就发生了一起某副连长“抢劫”民财的案件。一向爱民如子的邓小平为肃军纪,不得不含泪下令处决爱将,作出了悲壮而又艰难的抉择。

1947年10月,邓小平和刘伯承率司政机关来到了鄂东黄冈的总路嘴。这里是一个大集镇,国民党的部队刚刚被打跑,外出逃生的百姓大多还未回来,宽敞的街道显得格外冷清。

两个担柴的汉子站在街上悄悄讨论着什么,脸上尽是惊惧和不安,还不时用手指点着不远处的店铺。

这一幕恰好被邓小平看到,他大步走过去想要与对方聊一聊,但两人一看到他,吓得撒腿就跑,任凭他怎样喊,对方就是不肯回头。

邓小平很纳闷,便顺着他们刚才指点的地方看去,却见一位穿着解放军军服的士兵从店铺里面走出,肩上的步枪还挑着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那士兵显然没有看到邓小平,匆匆离去,只留下一个背影使邓小平气愤不已。

“三项纪律、八大注意”几乎天天在军中传唱,竟然还有人公然犯错,邓小平生气地对身边的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张之轩说:“给我查,若确实违反了纪律,绝不姑息!”

张之轩的速度很快,不久就带着调查结果来到了邓小平房间,他汇报说:“我已查清,是一个副连长,见店铺主人不在,就拿了一匹布和一捆粉条……”

听到这里,还未等张之轩说完,邓小平就大怒道:“这是拿?这分明是抢!我早就说过,凡是抢劫民财的,都要枪毙,若放任不管,我们怎么在大别山站住脚?”

盛怒之下,邓小平问张之轩:“此人是哪个单位的?”张之轩答:“警卫团。”

邓小平蹙眉,他隐隐有不好的预感,又问犯事者叫什么名字,张之轩却显得非常犹豫。看着张之轩欲说不说的样子,邓小平更感不妙。

张之轩犹豫良久,还是说出了那个名字:“是警卫团的三连副连长赵桂良。”

听到这个名字,邓小平一顿,缓缓放下了手中正要拿起的烟,语调低沉地说:“别说了,我知道他,他是一个很不错的副连长啊!”

时间回到一个多月前中秋之夜,那是邓小平第一次见到赵桂良。

那天晚上,为庆祝节日,战士们围着篝火表演着节目。邓小平和刘伯承看着圆圆的明月,升起了对月吟诗的想法。两人边散步边比诗的时候,远远就看到一位身披白色物体的哨兵站在不远处。

两人想到,部队南下时士兵们只带了一件单衣,此时中秋已至,夜风袭人,站岗的人一定受冻。于是,两人疾步上前,想要慰问哨兵。

走近时,两人才看到刚才白花花的物体竟是一床夹被,哨兵将其反着披到了身上。

刘伯承很是心疼,问道:“很冷吧!”

哨兵见两位首长也穿着单衣,难为情地拿下夹被,说了一句:“不冷。”

刘伯承接过夹被将其叠起,亲切地说:“说不冷是假话。你若觉得冷可以走动走动,但不要把夹被反过来披,容易暴露位置。”又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家中还有什么人?”

哨兵回答:“警卫团三连的,家中还有一个七十岁的老母亲。”

想到这天是中秋之夜,这位战士的母亲必然会很想念儿子,于是刘伯承安慰道:“母亲拉扯大一个孩子不容易,将来你回去了,替我和政委感谢她。”

哨兵听后眼睛湿润了,就在这时,一个小战士慌忙跑了过来,开口就说:“司令员、政委,请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原来,小战士名叫牛原平,是警卫团三连的一个普通士兵,这天原本是轮到他站岗,但副连长考虑到他年龄小,且外面寒冷,便用上级的身份命令他休息,自己则替他站岗。而此时正与邓小平、刘伯承讲话的哨兵正是他的副连长赵桂良。

了解情况后,刘伯承笑着说:“你是不是也让我给他下个命令?”

小战士牛原平点点头,又说:“您不知道,我们副连长他……”可话还未说完,赵桂良阻止道:“牛原平!”

但牛原平在两位首长面前并不惧怕赵桂良,当即就说完了剩下半句话。原来,赵桂良此时还生着病,得的是“打摆子”的病。

听到这个情况,邓小平和刘伯承都被赵桂良体贴下属的精神感动了。邓小平又抖开了刚刚被她卷起的夹被,翻到草灰色的那一面,重新披到了赵桂良的身上。赵桂良还想说什么,邓小平打断道:“披着,这是我的命令,你身子也要当心。”

这件事给邓小平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赵桂良会是那个抢劫店铺的人。

邓小平不敢相信地喃喃自语道:“他为什么偏偏忘了人民,忘了纪律,忘了自己是一个干部呢?”良久,邓小平终于平缓了心情,他的目光沉痛却坚定,依旧对张之轩下达了处决的命令。

不多时,张之轩来到了禁闭室,赵桂良正面对人生最后一碗面发呆。张之轩问他有无解释的话,但赵桂良却只说了一句:“组织处理我,我没意见。”

张之轩非常惊讶,他不死心继续问着赵桂良,良久才又听到:“我对不起我的母亲,等革命胜利后,还请组织告诉她老人家,我是杀敌牺牲的,而不是这样……”

正在这时,门口传来了一阵嘈杂声。原来是牛原平,他含泪告诉张之轩,赵桂良所“抢”花布和粉条没有一样是出于私心。之后张之轩才了解到,花布是为了给牛原平做棉衣,而粉条是赵桂良看到刘伯承骨瘦如柴,想要让其吃顿好的。

听到这里,张之轩已经是泪流满面,他急忙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了邓小平和刘伯承,两位首长皆是震惊。然而军令已下,就要坚决执行纪律,邓小平和刘伯承并没有收回成命。

随着一声枪响,赵桂良永远地倒下了,邓小平含泪说道:“通知地方政府,要按照烈属待遇照顾赵桂良的家人。赵桂良犯错,是我们没有教育好,对不起他的老妈妈。”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