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请群臣吃饭,唯独不给丞相筷子,丞相走后,皇帝:此人不能留

半壶老酒半支烟儿 2025-01-08 17:30:49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非常经典,也被很多领兵在外的将军奉为圭臬,可这句话很明显的是在挑战皇权。

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普天之下的人,都是皇帝的子民下属,我说话你都不听了,没有几个皇帝能够容得下这样的臣子。

而汉朝的周亚夫,就是这么一位固执的臣子。

如今中学语文书上有一篇关于周亚夫的课文,叫《周亚夫军细柳》。

说的是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时,为了防止匈奴入侵,文帝调集了三支军队来拱卫长安,其中周亚夫率领一支军队驻在细柳营。

有一日,汉文帝想着去犒劳军队,他先是去了另外两处军营,皆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可最后到了细柳营却吃了闭门羹。

周亚夫的部队令行禁止,戒备森严,即使天子亲至也没有用,因为士兵只听将军的话,天子的诏令也不听。

周亚夫此番行事一方面是治军严格,是个合格的将军,可从臣子的角度来看,却不知变通,不是一个好臣子。

汉文帝还是个比较英明的皇帝,虽然自己掉了面子,但也深知周亚夫的为人,不仅没有生气,还对此事大为赞赏。

周亚夫因此事崭露头角,但也暴露出他性格上极大的缺点,身为臣下日后不改肯定是要吃亏的。

文帝死后,汉景帝即位,他为了巩固皇权,制定了削藩政策,却引来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各诸藩反抗,吴楚七国之乱爆发。

在这样的情况下,景帝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危机时刻可以重用周亚夫。

于是景帝启用周亚夫,命他率兵迎战诸王。

打仗周亚夫是在行,所以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三下五除二就平定了七国之乱。可在这个过程中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梁王刘武。

当时刘武在敌军的猛烈进攻下危在旦夕,他请求周亚夫发兵援救。

可周亚夫有自己的节奏,并没有发兵援救,甚至在对方搬出了景帝的情况下,也没有理会,虽然最后结果是好的,可这事一直被刘武等人记恨在心。

战争过后论功行赏,周亚夫当仁不让是大功,没过多久丞相陶青退仕,景帝让周亚夫当上了丞相。

丞相作为百官之首,皇帝的左膀右臂,能力固然要有,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圆滑,懂得变通,懂得揣摩圣意。

可这些周亚夫都不具备,所以他坐上这个位子后,几乎将朝野上下得罪了一个遍。

有次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想让皇后的兄长封侯,景帝不敢违拗只好找借口拖延,说要和大臣商量。

本来只要含糊其辞拖延就行,可周亚夫一听不干,搬出高祖“没有功劳的人不能封侯”的祖制,公开明确反对给王信封侯。

可想而知窦太后有多么难堪和尴尬,毕竟没有几个人能像汉文帝那般大度。

本来刘武就记恨周亚夫了,这么一来窦太后也记恨上,时不时就会在景帝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

周亚夫还掺和景帝立王皇后的儿子刘彻为太子之事,得罪了王皇后等人。

后来还有一次,景帝想给归附的几个匈奴首领封侯,好达到分化匈奴的目的。

可周亚夫又不懂得揣摩上意,又跳出来反对,说这些人是叛徒,如果朝廷给叛徒封侯,那么朝廷以后处罚那些不忠诚、不守节的官员呢?

在君权至上的年代,即使与皇帝意见相左,臣子只有建议得份,接下来就是遵守。

可周亚夫显然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在景帝坚持将几人封侯后,周亚夫竟然还赌气甩脸色辞职了。

一言不合就撂挑子,这让皇帝如何看。

景帝做皇帝其实也很不错,也感念对方劳苦功高,所以还是想启用他为官,前提是他这性子要改。

就在周亚夫称病告假一段时间后,景帝准备了一场宴会,邀请他吃饭,为了看看对方性格改了没有,还特意不给他准备筷子。

周亚夫坐下后发现没筷子,当即就非常生气的责备管事之人,看样子性格一点都没改。

景帝见状只好出面安抚,说没必要为这小事而生气,周亚夫敷衍几句之后转身就走,对皇帝表现出极度的无礼和不尊重。

汉景帝本来还想启用他来辅佐太子,可见他如此无礼,反而担心他对太子的统治造成不利。

周亚夫能力再强,汉景帝再惜才,此时也感觉这人不能留了。

不久后,有人向汉景帝报告,说周亚夫准备了数百份甲胄,蓄意谋反。

这事其实是周亚夫的儿子出于孝心,在为父亲准备后事,所以并不知详情的周亚夫在面对汉景帝的询问时表现的很不耐烦。

见此情况,景帝也只好将他交由廷尉审理。

本来这事你好好解释服个软、上道札子和景帝说清楚就好。

可一根筋的周亚夫感觉受到了屈辱,偏偏不买账,用绝食来表达自己态度,最终在监狱里身亡。

纵观周亚夫一生的命运,还真的是完美诠释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至理名言。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