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国一招围困日本70多年,我国花3年脱身,有何高人指点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5-02-05 02:32:0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1945年,世界发生了一场彻底的翻天覆地的变革,而日本,成了这场大戏中的最大“牺牲品”。美国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优势,在世界的舞台上打下了战略烙印,特别是在如何围困日本方面,展现了堪称“巧妙”的技巧。

说起来,这不仅仅是靠飞机上空轰炸,更多的是利用“围堵”的手段,让日本无路可退,进入了美国早已精心设定的“死角”。

日本如何成了“死角中的死角”

1945年8月,美国的原子弹轰炸了广岛和长崎,虽然日本当时并未立刻投降,但美国对日本的外交围困已经悄然开始。美苏两国在战后分割德国的同时,也开始“联合”起来对付日本。

1945年2月4日到11日,雅尔塔会议在克里米亚召开,三位“大佬”——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敲定了二战后的“大分配方案”。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对付日本。

特别是斯大林的“许诺”,在雅尔塔上,苏联宣布将“参与对日战争”,这一切的背后,是美国通过外交压力、军事施压,将日本推向了无路可退的境地。苏联在这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协议一达成,苏联迅速在1945年8月8日加入了对日战争,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满洲。这一行动,迫使日本从战略上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对于日本来说,原本可以通过某些外交手段寻求与苏联的和解,但这一切都被美国与苏联的联合动作彻底破灭。

满洲一失,东南亚一失,整个日本的战略重心瞬间变得岌岌可危。没有了领土的支撑,也没有了东亚地区的外交跳板,日本陷入了几乎无法自拔的“困局”。

这一切无疑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过程。美国对日本的“围困”,既是军事上的打击,更是战略上的完全封锁。

尤其是在战后,面对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日本只能被动接受美国的政策指令,无法像其他国家一样与不同的国际力量进行外交互动。在这个长达70多年的过程中,日本的外交空间几乎被切割殆尽。

苏联的“好意”

当时的日本,基本上已经在军事上和外交上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境地,而在这场夹击中,苏联的角色可以说是至关重要。苏联,虽然名义上是日本的“战争对手”,但实际上,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它和美国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协议,决定在战后“重新划分”东亚的地盘。

苏联参与对日战争的决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外交决策。事实上,在1945年初,斯大林明确表示,苏联在满洲的地位和利益必须得到恢复,特别是在中国东北的战略资源上。

满洲不仅有丰富的煤矿、铁矿、木材资源,还是连接俄罗斯远东的战略要地。更重要的是,斯大林还要求获得千岛群岛和库页岛,以保障苏联的安全和扩展其在远东的势力范围。

1945年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本宣战,并迅速派出大量兵力攻占满洲。8月9日,苏军进入哈尔滨,紧接着攻占了沈阳和长春,至8月21日,苏联控制了整个满洲。

与此同时,苏联开始积极推动中国东北的“解放”进程,支持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地区的势力扩展,成为战后东亚政治格局中重要的玩家。

日本此时的外交选择已经变得非常有限。苏联的“好意”固然表面上看似帮助中国,但是背后潜藏着深刻的战略意图——通过控制满洲和东亚的关键地带,苏联不仅稳固了自身的地位,也让日本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几乎无可挽回。

这一切,让日本在战后不但失去了满洲,也丧失了与苏联和平谈判的机会。对于中国而言,苏联的这一战略布局虽然帮助了咱们在东北的战略扩张,但也意味着中国在战后需要面对更复杂的局势。特别是满洲的战略地位,对于未来中苏两国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三年破局,何以成功?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整个东亚的局势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在美国和苏联之间找到一条“脱身之道”,成为了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巨大挑战。

在美国控制下的战后秩序中,中国并非一开始就能够轻松脱离美国的影响,尤其是在战后初期,尽管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但其在国际外交中的地位仍然受到西方强国的制约。

中国的“脱身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几年的外交博弈。特别是在1949年,随着中共取得内战的胜利,中国的外交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

1950年,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成为了中国在冷战格局中脱离美国影响的重要一步。通过这一条约,中国不仅获得了苏联的支持,还成功破局。

在这份协议中,双方明确表示在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前提下,支持彼此的外交和军事利益,尤其是在对日本和东南亚的战略布局上达成一致。而这一次,中国的脱身并非简单的外交退出,而是通过精准的外交策略,逐步增强了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立性。

美国虽然在亚洲有着强大的军事基地,但中国的战略自主性开始逐步显现。通过与苏联的合作,中国不仅重新确立了在东北亚的地位,还能够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一过程,虽然充满波折,但却是中国在二战后外交战略智慧的体现。

通过这三年的不断调整,中国成功实现了脱身,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对世界局势的深刻理解与巧妙应对。无论是军事策略的布局,还是外交关系的处理,都展现了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灵活应对和主动出击的智慧。

参考资料:雅尔塔体系 维基百科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