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周恩来接见王玉龄,提到张灵甫的一席话,让王玉龄泪流满面

筱叭酱 2025-04-21 11:20:22

【前言】

王玉龄在丈夫去世后,按照蒋介石的指示,携同她与张灵甫的孩子移居台湾。然而,在台湾的生活并未如预期般顺利,王玉龄并未获得蒋介石的特殊照顾,反而面临经济上的困难。

在孙立人的协助下,王玉龄顺利拿到了赴美签证。拿到签证后,她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台湾,摆脱了束缚,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周恩来:欢迎你回到祖国来】

1973年,王玉龄在美国定居已有二十余载,接到了大陆方面的探亲邀请,希望她能重返故土。

王玉龄收到邀请时,心情复杂,既有些不安,又带着期待。考虑到自己是国军将领的配偶,她担心在大陆可能会遇到不便。因此,她迟迟没有决定是否前往,这件事一拖就是好几个月。

九月,王玉龄收到了一位朋友转交的特别邀请。这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发出的,诚挚地邀请她前往北京参观。周总理的诚意让王玉龄放下了心中的犹豫。不久后,她便启程前往北京。

北京的秋天,天空格外明朗,香山的枫叶开始染上红色,景色美不胜收。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王玉龄带着兴奋的情绪,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见到她后,热情地握住她的手,友好地说道:“很高兴你能回到祖国!”

在简短的问候之后,周恩来总理请王玉龄坐下,目光注视着她说道:“你的丈夫张灵甫,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作为他的导师,我没能成功将他争取到我们这边,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周恩来总理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王玉龄的内心,令她无法抑制地痛哭起来。察觉到王玉龄情绪波动,周恩来立即停止了对话,给予她平复的时间。待王玉龄心情稍缓后,两人重新开始了交流。

在邓颖超的安排下,罗长青陪同王玉龄游览了北京的著名景点。之后,王玉龄一行人前往张灵甫的家乡陕西,参观了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每到一处,王玉龄都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

在参观行程结束后,王玉龄依照自己的计划回到了美国。启程前,周恩来总理特别指示外交部,向王玉龄传达了国务院的相关意见。

此次归国,王玉龄内心充满感慨。尽管丈夫张灵甫的身份特殊,她并未因此受到牵连,反而获得了极高的尊重与优待,这令她深感欣慰与感激。

张灵甫是国民党内坚决不投降的代表人物,在孟良崮战役中选择了战死。他是国民党内部最极端的顽固派之一,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毫不妥协。

【张灵甫:把儿子的照片寄给我】

1945年2月,张灵甫因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的表现,获得了国民政府的陆军少将军衔。随后,在王耀武和俞济时的推荐下,他前往重庆陆军大学,参加了甲级将官班第二期的培训。

1945年6月,张灵甫完成学业,回到驻扎在湘西进行休整的第74军。不久后,他参与了湘西会战。同年8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张灵甫的生活暂时平静下来。与此同时,原本随家人逃难至贵阳的王玉龄,也返回了她的故乡长沙。

某日,王玉龄和几个姐妹约好一起去理发店打理发型。到了店里,她们坐在椅子上,聊得热火朝天。

王玉龄察觉到身后有个军人正通过镜子盯着她看。尽管她没有当场发作,但心里暗自不满:“这人真没礼貌,眼睛都快钻进镜子里了!”她忍不住瞪了那军官一眼。

这次偶然碰面,王玉龄并未放在心上,以为只是遇到了个无赖。然而,没过几天,她竟收到了一同用餐的邀约。席间,那位负责传话的张处长注意到王玉龄的伯母显得格外年轻,便好奇地询问她的年龄。王玉龄的伯母坦然答道:"我32岁。"

张处长得知王玉龄的伯母32岁后,转身对张灵甫说:“张副军长,你今年也32岁吧?你们俩同岁,不如一起喝一杯!”

张灵甫听到张处长说他32岁,实际上他已年过四十,顿时感到尴尬,脸色泛红。然而,张处长对此毫不在意,继续笑着说道:“我们副军长至今单身,王太太,您在长沙生活多年,对当地很熟悉,如果有合适的姑娘,不妨给我们副军长牵个线。”

王玉龄的伯母得知要为张灵甫牵线搭桥,立刻表示会全力以赴。张处长早已摸清张灵甫的心思,便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家不是有好几位条件不错的姑娘吗?不妨也介绍介绍。”话毕,张处长的目光有意无意地落在了王玉龄身上。

王玉龄此刻察觉到,张灵甫副军长对她似乎有意。但年仅17岁的她对此毫无兴趣,于是冷着脸,瞪了张处长一眼。

王玉龄偶尔发点小脾气,张灵甫并不计较,反而更频繁地去王家拜访。随着见面的次数增加,两人关系渐渐熟络,王玉龄对张灵甫的看法也有了转变,不再像之前那样反感。

张灵甫常去看望王玉龄,总爱给她讲一些历史上的名人轶事。每次他讲这些故事时,王玉龄都听得很入迷。渐渐地,张灵甫赢得了王玉龄的信任。没过多久,他就向王玉龄提出了结婚的请求。

王玉龄对张灵甫的示爱感到欣慰,但她的母亲对此并不赞同。母亲认为,张灵甫与女儿年龄相差24岁,且身为军人,随时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王玉龄对母亲的忧虑并不在意。她坚定地选择了这门亲事,不顾家人的反对。

就在这对恋人准备步入婚姻殿堂之际,蒋介石突然下令,任命张灵甫为74军军长,并要求他即刻赶赴南京就职。这一突如其来的调令,让原本的婚期不得不推迟。张灵甫肩负重任,不得不暂时放下个人事务,投入到新的军事指挥岗位中。这一任命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影响了他与未婚妻的未来规划。面对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抉择,张灵甫毅然选择了前者,踏上了前往南京的征程。

由于蒋介石的指示,张灵甫的日常事务骤然增多,导致他原本计划在上海金门饭店与王玉龄的婚礼不得不数次延期。面对这一连串的变动,王玉龄内心难免感到不满。为了平息她的情绪,张灵甫多次向她表达了歉意。

婚礼筹备时间仓促,很多细节都没顾上。新做的礼服连试穿都来不及,就直接穿到了婚礼现场。王玉龄的礼服不太合适,裁缝赶紧现场改了几针,总算看起来顺眼多了。至于张灵甫的礼服,根本没法改,只好临时找身材相近的人借了一套凑合穿。

婚礼还没结束,张灵甫就接到了总统府侍从室的紧急电话,要求他立即返回南京。电话中明确指示,蒋介石将在次日早晨召见他。

张灵甫接到任务后,立刻换下了临时借来的新郎装,准备启程。王玉龄执意要陪同丈夫一同前往。当晚,他们便登上了开往南京的列车。两人在火车上分别睡在上铺和下铺,就这样度过了他们特别的新婚之夜。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前往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当时,国共两党正处于军事对峙的缓和期,未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在这种相对稳定的局势下,王玉龄与张灵甫得以享受婚后最为平静幸福的生活时光。

那段时间,张灵甫特意安排空闲,带着妻子王玉龄去骑马。起初,王玉龄并不擅长骑马,她试图拉紧缰绳让马停下,但马并不听从她的指令。无论她怎样努力,马依旧不停,始终跟随张灵甫的马匹前进。

王玉龄见马儿狂奔不止,心里一慌,朝张灵甫喊道:“慢点!”张灵甫听见妻子的呼喊,回头瞧见她在马背上吓得面无血色,不但没减速,反而冲她露出调皮的笑容。

日常生活中,张灵甫很少对王玉龄说那些甜言蜜语。他最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娶到了一个好妻子,这比任何财富都珍贵。就算我要去讨饭,我老婆也会帮我拿碗。"这些话虽然不够浪漫,但王玉龄听后却觉得特别温暖,内心深受触动。

王玉龄作为新婚妻子,自然渴望丈夫的甜言蜜语和体贴关怀,然而张灵甫在这方面却显得笨拙。每当王玉龄因此感到不满,情绪激动到提出离婚时,张灵甫总是被吓得不轻。他急忙向妻子认错,并恳切地表示:"如果你真要离开我,我宁愿孤独终老在山里。"

张灵甫见妻子王玉龄态度坚决,便采取了军人特有的方式,在她面前挺直身板,郑重其事地行了一个军礼,仿佛自己是个认错的士兵。王玉龄见状,原本的坚持瞬间瓦解,忍不住笑出了声。

近期,由于共产党方面做出了重大妥协,国共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因此战场上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张灵甫也因此暂时脱离了战事,有了更多空闲时间。由于他不热衷于社交活动,便常常与王玉龄共处。这段时期成为他们相处最为持久的阶段。

1946年5月,国民政府重新回到南京后,蒋介石立即将74军调往南京,驻扎在孝陵卫,负责南京的防卫任务。不久,74军被改组为整编74师,张灵甫被蒋介石任命为该师师长,同时兼任南京警备司令。

改编后的74师经过系统的美式军事训练,装备了全套美制武器。其火力配置包括12门105毫米榴弹炮、54门75毫米山炮、36门37毫米反坦克炮、96门81毫米迫击炮和108门60毫米迫击炮。此外,还配备了36具火箭筒、54具火焰喷射器以及108挺重机枪。这样的装备水平堪称顶级,完全符合"武装到牙齿"的形容。

每次遇到张灵甫,蒋介石总是面带微笑,亲切地称呼他“灵甫老弟”,表现出明显的亲近感。

1946年6月,国民党方面单方面撕毁了国共双方签署的《双十协定》,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已成定局。同年7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决定调动其精锐部队整编74师担任主攻任务,将淮阴地区作为重点进攻目标。

在张灵甫指挥整编74师夺取两淮地区之际,粟裕已洞察战局变化,迅速调整战略,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北撤至山东境内,完成了关键的战略转移。

1947年初,为了提升战斗力,中共中央决定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整合成华东野战军。同年2月,蒋介石调整军事部署,取消了徐州和郑州的绥靖公署,新设立了徐州司令部,并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负责指挥,准备对山东的解放军发动攻势。

根据顾祝同的部署安排,国民党在山东战场调集了大规模作战部队。具体而言,他们集结了24个整编师级单位,下辖60个旅级编制,总兵力规模达到45万人左右。其中,整编74师、第5军和整编第11师被编入核心战斗序列,作为主力部队使用。这些部队被整编为三个机动作战兵团,担负向山东地区发起进攻的任务。整个军事部署呈现出集中兵力、重点突破的作战态势。

顾祝同接到任务后,立即制定了“紧密配合、强化协同、稳步前进、逐步扩张”的战略方针,旨在寻找机会与解放军主力展开决战,最终实现对山东全境的控制。

3月底,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攻势。当时,已怀孕九个月的王玉龄前往前线探望张灵甫。见到妻子,张灵甫欣喜万分。发现王玉龄行动不便,他立即快步上前,用双手扶着妻子同行。

王玉龄边走边感叹:“天哪,我怎么会胖成这样!”张灵甫安慰她:“别担心,烦恼会让人变瘦的。”两人走到床边,张灵甫温柔地让王玉龄躺下,像哄小孩一样。王玉龄听话地闭上眼睛,试图感受那种让她瘦下来的忧愁。

张灵甫见妻子这般模样,忍不住打趣道:“你这丫头,才19岁,哪懂什么叫烦恼!”没想到王玉龄非但没烦恼,反而直接睡着了。看着她熟睡的样子,张灵甫轻轻抚了抚她的头发,眼里满是疼爱。

不久后,王玉龄顺利产下一子。得知喜讯的张灵甫难掩兴奋,第一时间拨通了王玉龄的电话。电话那端,张灵甫喜形于色,关切地询问孩子的啼哭声是否洪亮,并称赞妻子心地纯善,预言她将来必定子孙满堂。通话即将结束时,张灵甫特意叮嘱王玉龄,要尽快寄来儿子的照片给他看。

5月初,汤恩伯被解放军的策略所迷惑,放弃了原先谨慎推进的计划。他未等待其他部队的配合,便下令以整编74师和25师为主力,从垛庄和桃墟向北推进,并规定他们在12日前必须占领坦埠。

在国民党军队发动攻势时,粟裕仔细研究了战局,觉得优先消灭74师是上策,主要有四个理由:

首先,这支部队正好挡在解放军大部队前面,稍微调动一下就能集中五倍于敌的兵力。其次,74师虽然装备了全套美式武器,但在山地作战中,重型装备根本施展不开。再者,他们的阵型过于突出,左右两翼都有很大空档,很容易被分割包围。最后,这支部队是国民党军的主力精锐,战斗力很强,如果被消灭,不仅会削弱国民党的军事实力,还会严重打击他们的士气。

5月14日,张灵甫获悉天马山等战略据点已被解放军控制,同时垛庄周边也出现了解放军部队。他迅速判断出解放军的意图是包围并消灭他的整编74师,于是马上命令74师向垛庄方向撤离。

发现整编74师向南撤退,粟裕迅速命令解放军各部按照既定方案,对国民党军队展开攻势。很快,在解放军的猛烈打击下,74师被迫退守至孟良崮一带。

在整编74师陷入包围后,张灵甫意识到形势极为严峻,但仍向蒋介石发送电报,详细汇报了自己的看法。蒋介石收到电报后,认为74师占据有利位置,决定在此与解放军展开决战,并随即给张灵甫下达了指示。

听到张灵甫的74师在孟良崮被包围,我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张灵甫处境危险,随时可能出事。兴奋的是,他给国军创造了一个绝佳机会,可以在孟良崮一举消灭陈毅和粟裕的解放军部队。现在,我下令让74师死守阵地,吸引解放军主力,同时调派10个师增援,计划内外夹击,实现中心突破,彻底击溃解放军。

战局并未如蒋介石预期的那样展开,反而朝着粟裕预定的方向发展。张灵甫意识到突围已无可能,便第一时间向蒋介石发了电报,详细汇报了战场形势。随后,他拨通了王耀武的电话,与其道别,并给妻子王玉龄写下了一封遗书。

张灵甫住所外,突然增设了两名警卫,平常准时送达的报纸也中断了。每当有人探望产后休养的王玉龄,总会有警卫紧随其后。

王玉龄长时间没有收到张灵甫的消息,心里越来越不安,于是向其他军官的妻子们询问情况。这些太太们不敢透露实情,只好安慰她说:“以前我们的丈夫出去打仗,也经常一两个月没有音讯,这很正常,你不用太担心,不会有什么事的。”

王玉龄听完几位夫人的话,心里半信半疑。可眼下也没有其他途径能打听到丈夫的下落,她只能暂时按捺住内心的疑虑,继续等待消息。

数月之后,一位自称是张灵甫参谋的杨姓军官突然造访张家。他见到王玉龄后,直接下跪,详细叙述了孟良崮战役的经过。

杨参谋回忆道,战斗进入尾声时,蔡仁杰副师长在张灵甫面前屈膝恳求,希望他能率领部队突破重围,寻找生路。

蔡仁杰的话让张灵甫感慨万分,他抬头望天,叹息道:“到了南京,见到我妻子,我就没有寻死的念头了!”随后,张灵甫把信递给参谋,叮嘱他务必转交给王玉龄,并强调:“今后,无论我太太有什么打算,你们都要尊重她的意愿,绝不能违背她的想法!”

得知张灵甫去世的消息,王玉龄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她沉默不语,连续多日前往那些曾经与张灵甫共同到访的地点,静静地坐在那里回忆过往。

【王玉龄:我的心,彻底凉了】

应蒋介石的指示,王玉龄携年仅一岁的儿子张道宇乘船前往台湾。

王玉龄在台湾的生活相当困苦,她每月仅能领取几十斤的粮食配额,从未收到过任何抚恤金。在这种艰难条件下,她独自抚养儿子,生活十分不易。

王玉龄回忆,在台湾期间,宋美龄曾召集一批因丈夫为国民党牺牲而守寡的妇女进行会面。这次接见由蒋介石的夫人亲自安排,旨在慰问这些为党国付出巨大牺牲的女性。

在总统府门口,王玉龄与其他遗孀等候多时,却未能见到宋美龄。最终,一位秘书出现,转达道:“夫人今日身体不适,各位请回吧,就到这里。”

王玉龄和其他遗孀们听到那句无情的话,心都凉了半截。王玉龄暗自思忖:“组织上不仅没给我们一点温暖,反而如此冷淡。我们的丈夫为国捐躯,可你们却毫不在意!”

张灵甫离世后,王玉龄目睹了丈夫生前效忠的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心中对他的好感荡然无存。她的情感,已经完全冷却!

1952年,王玉龄在孙立人的协助下移居美国。她在美国完成了大学学业,随后进入一家航空公司担任会计职务,以此谋生。这份工作她持续了超过二十年。

1973年,王玉龄应周恩来总理之邀重返中国。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她深刻体验到了周恩来夫妇及全国人民的真挚情谊,心中倍感温馨。临别之际,国家向她敞开了随时归来的大门,这份盛情让王玉龄深感动容,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因病去世。同年5月,王玉龄再次访问北京。在人民大会堂,邓颖超和罗青长等人热情接待了她,并一起拍摄了纪念照片。

每当说起那张照片,王玉龄总是满脸笑意。这张照片至今仍摆在她上海家中的客厅,成为她心中永恒的回忆。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