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来两斤牛肉”,古人吃肉真的可以这么随意吗?

殷嘉佑阿 2025-03-19 14:55:54

阅读过《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读者,或许对这样一个场景印象深刻:某位英雄踏入客栈,高声吩咐:“店家,切两斤牛肉来。”在他们的世界里,大口吃肉、大碗饮酒似乎成了豪迈的代名词。然而,古人是否真的如此随意享用肉食?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古人的饮食规定颇为严格。《礼记·王制》中有这样的记载:诸侯若非特殊缘由不得擅自杀牛,大夫亦不得无故宰羊,士阶层则不得随意杀狗或猪,至于平民百姓,更是无缘享用珍稀肉食。由此可见,牛与羊在六畜之中地位尊贵,普通民众难以品尝到牛肉。实际上,即便是诸侯,也不一定能随意享用牛肉。

食用牛羊肉需待祭祀之时,据《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家之重要事务,在于祭祀与军事。唯有举行国家大型祭祀活动时,才会宰杀牛羊。祭祀结束后,天子与诸侯方能分得少许肉食。此规定的根源在于农耕文化。自古以来,我国便是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反映国家富强程度。正如“重视文教礼乐,减少战事以安民”所言,民众的基本温饱始终置于首位。除农耕外,战争也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手段之一。

在古代早期的农耕活动中,牛并未直接用于耕地,而是作为军事力量的一部分存在。战国时期,齐国曾利用火牛阵成功击败了燕国。而在诸葛亮北伐曹魏时,牛则被用作运输工具。不过,牛用于耕地的现象在三国时期也已有所记载,例如曹操在战胜袁绍后,曾提及分配土地,并由官府提供耕牛,同时设立教师来进行教导。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牛受到了法律的严格保护。其中,较为著名的案例便是宋代包拯所处理的牛舌案。

在古代,食用牛肉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羊肉、鸡肉、狗肉及猪肉亦非轻易可得。羊,天性温顺,自出生便懂得“跪乳”之礼。《三字经》提及,羊初诞,即知跪乳。古文中,“羊”字与“善”相通,因此羊也被视为善的象征。此外,“羊”还与“美”有关,并蕴含治国之道,正如“治理大国如同烹饪小鱼”之说。宋辽时期,羊肉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主要还是皇家贵族的餐桌佳肴。至于猪肉,在古代则被视为较为廉价的肉类。据记载,“天子享太牢,牛羊猪三者皆备,诸侯食牛,卿大夫食羊,士人食猪,庶民则以菜蔬为主”。尽管猪肉有被提及,但并未广泛食用。其普及始于苏东坡被贬之后。

了解过《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读者,或许都对这样一幕印象深刻:某位英雄步入酒馆,高声呼唤:“店家,上两斤牛肉!”大口品尝肉食、痛饮美酒,被视为豪迈之举。然而,古代人享用肉食真如此随意吗?身为农业为主的国家,古人的饮食规矩颇为严格。《礼记·王制》中提到,除非特殊情况,诸侯不得随意宰杀牛,大夫不得随意杀羊,士不得随意杀猪狗,普通百姓更无缘珍稀肉食。由此观之,牛羊在六畜中位列前茅,对普通人而言,牛肉并非轻易可得。不仅普通人难以品尝,就连诸侯亦非随心所欲。只有在祭祀大典之时,牛羊才会被宰杀。《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唯有举行国家大型祭祀活动时,才会进行牛羊的宰杀。祭祀结束后,天子与诸侯方能享用这些祭品。

因此,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大块吃肉、大碗饮酒的场景,在古代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些描述仅是小说为了营造氛围而采用的手法。书中侠义江湖人物的豪爽吃喝形象,更符合人们对英雄好汉的想象。试想,如果梁山好汉们聚在一起,仅是吃着野菜,那显然不符合人们对他们英勇豪迈形象的期待。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