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地震的认识

渊海探心 2024-02-19 22:15:48

新年后,会开一个系列,

讲解中国古人的自然科学观,

古人的自然科学观里,

天人合一的理论,贯穿始终。

其中的思想,

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常强的启发性。

今天先来说说地震。

在古代的术士占断国运中,

地震是很重要的一种灾异现象。

也是传统的占候对象。

从汉朝的张衡制地动仪开始,

古人一直想弄清楚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

这个问题到现代,用科学手段都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难题。

但在现代,有一奇人用易学规律,总结了祖上几代人的天文观测,

写了一本奇书。

先卖个关子,后面有机会会介绍这本书。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古人对地震的认识中。

先从阴阳学的观点看,

天代表君王,

地代表臣子。

如果臣子气盛凌君王,

那么表示阴有余。

此时会产生地震。

这是天人感应观念里的地震观。

但在明朝,

有更偏向现代科学理论的地震观。

明代的学者是这样认识地震的:

地球是一个如同弹丸的球体。

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被地球的中心所牵引,

是所谓极重者在地球中心。

地球这个弹丸的外壳,

四面山石陆地坟起,

但在里面,是有孔窍相通的。

这些孔窍,有些如蜂巢般一格格成独立空间,

有些如菌瓣般丝丝缕缕牵连成片。

这些地下虚空的部分,

多能纳气、吐气。

如果其中空穴多的地方,更容易地震。

如果地窍内的孔窍与外界连通,

比如我们常常看到云贵的大山里,

有些深洞与外界连通,

那么此时,地内蕴藏之气,

可以通过连通的窍穴进行吹嘘呼吸,

终不会积压在内而最终产生震动。

地窍中不仅有气,

还有水和火。

水是地下之水,

火是地下之熔浆、热量。

如同人身之水火一般。

人身也有水和火,

同样是血液、水道之中流淌的水,

身体内部的热能。

地下的水火伏藏在地表这个皮肤下面,

太阳在外输送热量,

地内又有能量燃烧,

因此,地窍内部的热气也膨胀起来,

充塞到里面的空窟之中。

这样的热气越积越多,

就像给车胎打气一样,

到了一定程度,必定要寻求出路出来。

如果没有通道,那么这股气在地下,

要么进,要么退,要么旋转翻腾,

一定是积蓄力量破土而出,

这就是地震的原理。

如同人的筋转脉摇一般。

为什么江淮之南地震少,西北地震多呢?

因为江淮水网密布,

地下淤积的气之动能用河流川渎之水来疏泄,

相当于把地底气之动能转化为水之动能。

有发泄的渠道,自然不至于积压太过,

只能破土而出。

西北土地疏燥,又多有空窟之地,

毕竟是两个板块挤压耸起,

自然有空洞之穴。

又无雨水大河疏泄,

自然多震。

这里还批判了儒家的天人感应中认为的地震为“阴有余”的说法。

下一节讲古人眼里的山崩地陷。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