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性能趋近瓶颈的当下,芯片的能效比与散热能力逐渐成为用户体验的核心指标,即使芯片性能很激进,但没有好的功耗控制依旧不行。
而华为麒麟系列处理器自回归以来,始终以“技术突围”为使命,这也意味着没有出色工艺,也可以达到主流水准。
尤其是麒麟9020首次搭载于Mate70系列时,其性能提升已引发关注;而2025年3月随Pura X亮相的“升级版麒麟9020”,更是引起了关注。
那么升级版与原版到底有多么大的差距?针对这个问题,此前的市场中引起了激烈讨论,只是一直没有具体信息。
直到近期,有博主称麒麟9020升级版的通过一项看似微小的改进——SoC与DRAM之间的“散热垫”设计,实现了5%的功耗降低与显著温度优化。
这一细节背后,不仅揭示了华为在芯片封装工艺上的突破,更折射出国产半导体产业链从“追赶”到“定义规则”的转变逻辑。
因为传统智能手机芯片采用分离式设计,CPU与内存通过主板线路连接,这种结构虽便于生产,却导致信号传输路径长、延迟高。
同时因物理距离产生的电阻与电容效应加剧了功耗与发热问题,因此需要全新的工艺,又或者是强悍的散热技术来压制。
而升级版麒麟9020采用CPU与内存芯片的“一体化封装设计”,通过三维堆叠技术,内存芯片被直接封装于CPU顶部。
同时两者通过数以万计的微凸块(Microbump)连接,传输路径缩短至微米级,大幅降低延迟与功耗。
关键突破点在SoC与DRAM层间加入氮化硅复合薄膜,热导率相比于传统材料大幅度提升,有效分散局部高温。
再加上焊点采用球形设计,直径均匀性控制精准,减少电流损耗;同时,紧凑布局释放了主板空间,为散热模组腾出更多余量。
也就是说,传统芯片在高负载下易触发降频机制,导致“性能衰减”,升级版麒麟9020通过散热垫与一体化封装,将峰值性能持续时间大幅度延长,确保重度使用场景下的流畅体验。
不过也可以看出来,即使整体的性能提升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有一点可以确认,那就是经过优化之后的体验效果会更好。
不出意外,麒麟9020升级版处理器会放到华为Pura 80系列上,届时用户也就不需要担心性能上的问题。
甚至这颗芯片还支持5G-A技术,且功耗控制也不弱,所以麒麟芯片未来的发展,将会逐渐变得具有竞争力。
说到这里回顾一下麒麟9020处理器的配置架构:行业内首发3GPP R18的5G-A SOC,而且CPU的大中小核全自研,用上了自研的小核心,相比于公版小核心大幅增强 。
CPU部分包含1*泰山大核2.5GHz+3*泰山中核2.15GHz+4*小核1.6GHz,GPU为Maleoon 920,也是很不错的架构。
而且从GB6的跑分来看,麒麟9020单核1.6K、多核5.1K,横向对比的话,单核性能介于骁龙888+和骁龙7+Gen2之间,多核性能介于天玑8300和天玑9200之间。
整体的跑分在125万分左右,相比麒麟9010跑分96万分上下的成绩提升了30%,理论综合可以超骁龙8+。
况且华为手机的芯片一直都不主打极致性能,基本都是以极致的优化,来促进用户进行很好的日常使用体验。
尤其是原生鸿蒙系统的加入,更是可以大幅度的发挥性能表现,即使是老机型,也可以发挥出更强的性能。
更为关键的是,从被迫“去美国化”到主动定义封装标准,麒麟9020的升级不仅是一次产品迭代,更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从“替代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蜕变。
再加上Pura 70系列销量破千万台的成绩,验证了“自研芯片+鸿蒙生态”的竞争力,Pura 80系列若延续散热与影像升级,有望巩固华为在高端市场的领导地位。
总而言之,麒麟处理器一直都在快速迭代的过程中,等到麒麟9030、麒麟9040处理器诞生之后,结果应该会更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表达的吗?一起来说说看吧。
这里的马良核不知是不是凡人修仙传中马良带来的仙术,那可牛叉了。
那就是pura80芯片不变了,一个被苹果用了好多年的技术
继续嗨
[加油]
都是工业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