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印象中的朱元璋自起兵起,似乎一直顺风顺水,通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步步的发展壮大。最终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并北伐成功,将蒙古人驱逐回草原,创立了大明皇朝。
实际上朱元璋在这几十年里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因为他身边的人在不断地背叛他,这也造就他日后多疑且残忍的性格。
朱元璋在投奔郭子兴后没几年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千年来各色起义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 起义军没有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
没有有效组织会产生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军纪太差,难以获取广泛的支持。那个年代没几个人有为了劳苦大众,英勇献身的觉悟。很多人起兵造反就是一个原因 -- 抢钱、抢粮、抢女人!
第二个问题是起义军内部无法有效地组织、统一在一起,外表看是一支军队,内部实际是一个个独立的军阀。各军阀平时只不过按照自身实力强弱来决定座次,非常容易起哄发生内乱。
第三个问题是无法有效地管理和经营地盘,为了获取资源只能像蝗虫一样,四处游荡、劫掠。这样到达一定规模后就无法自持,并因第二个问题而自行崩溃(李自成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所以朱元璋很早就主动脱离红巾军向士绅、文人们靠拢,希望和他们合作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实际就是建立正常的政权和政府,通过制度和法令来实现管理。
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自然会让那些手握军权的“梁山好汉们”抵触和反对,因为不能像以前那样舒舒服服地“抢钱、抢粮、抢女人”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手头的权力被限制和剥夺。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就选择了背叛朱元璋。
对于这些叛徒,朱元璋还是不怎么在意的。首先这些人对于他的政权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主动跳出来,反而是好事儿。此时朱元璋本人甚至会理解他们,毕竟他朱元璋觉得跟着郭子兴没前途,也选择了脱离自立。
到了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的策略开始收获回报。陆续取得应天大捷、安庆大捷、江州大捷、龙兴府归降等等胜利,实力大增。但是朱元璋还没来得及高兴,就遭遇了一波大规模的背叛潮。
不过这次背叛潮是朱元璋自己造成的。
我们的印象中到元末,早年天下无敌的蒙古人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了,所以最终才被起义军、朱元璋击溃和推翻。
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准确,蒙古人和元朝确实是实力衰退,但是原因不是他们自身的衰落,而是元朝自己内部分裂非常严重,导致的力量分散。甚至可以说元朝是被自己的内乱给折腾灭亡的。
朱元璋令徐达北伐时,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正和北方几路军阀们打得不可开交,没人关心呆在北京的元顺帝当如何。
不过至正十一年时情况不一样,元朝出了个牛人,察罕帖木儿(汉名李察罕),此人是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一木华黎的子孙。察罕帖木儿没几年就统一了元朝分裂的力量。
至正十五年,察罕帖木儿在中牟大败三十万淮西红巾军,入潼关,平定关中。至正十九年,察罕帖木儿进攻红巾龙凤政权的都城汴梁。刘福通不能挡,仓皇出逃。
察罕帖木儿趁势进攻山东,山东的各红巾势力(除了益都的陈揉头部)不是败逃就是投降。一时间,整个中原有被察罕帖木儿完全控制的趋势。
这个时候朱元璋坐不住了,一旦中原的红巾军全部败亡或者投降,他就被元朝、陈友谅、张士诚三面夹击了。地理位置上朱元璋的地盘也正对中原,而且他此时的身份是红巾军龙凤政权的吴国公(张士诚此时已降元),元朝没有理由不打他。
妥欢帖木儿是元顺帝的名字
怎么办?朱元璋的应对之策是向元朝投降,说好听点的话就是请求招安。朱元璋连续派了两拨使者叩拜后,察罕帖木儿代表朝廷接受了朱元璋的请求。并正式派人知会朱元璋:
已奏朝廷,授(汝)以行省平章事。
至正二十一年元廷派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等带着诏书前往应天,准备正式册封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平章政事。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正在围攻益都察罕帖木儿一直没有放回之前朱元璋派出的使者,搞得朱元璋起了疑心。所以他决定暂不奉诏,先观望消息。元廷使节只能暂时停留在方国珍处(因为中原不太平,元廷使节是乘船绕道方国珍的地盘。方国珍此时已经降元)。
予观察罕书辞婉而媚,是欲啖我,我岂可以甘言诱哉?况徒以书来而不返我使者,其情伪可见。”
《明太祖实录》
至正二十二年,被围在益都的陈揉头策反了红巾叛将田丰、王式诚,这两人设伏诱杀了察罕帖木儿。但是此举并未能挽回中原红巾军的败局。
因为接任察罕帖木儿的扩廓帖木儿(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兼养子),也是个牛人(朱元璋就很敬重他)。他在至正二十二年十一月攻陷了益都。这下朱元璋又坐不住了,连忙派人去方国珍处接来元使,准备正式奉诏。
不过元朝眼见中原平定,形势似乎又要一片大好,蒙古人就又开始了他们的常规操作 – 内乱。孛罗帖木儿(之前和察罕帖木儿就有矛盾)又和扩廓帖木儿打了起来。
局势的突变,让朱元璋又犹豫起来。这时朱元璋身边的谋臣们纷纷劝说朱元璋先不要接受元朝招诱,趁此机会先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稳定南方。然后再根据形势而定。
说明:朱元璋在南方和陈友谅、张士诚大打出手时,王保保也在北方和李思齐、孛罗帖木儿这些军阀战斗着。只不过朱元璋率先结束了战斗,所以他北伐时多面受敌的王保保就守不住中原了。
朱元璋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扣押了元廷的使者。虽然在大是大非面前,朱元璋守住了底线。但是他摇摆变节的行为,却极大地动摇了军心。
因为朱元璋在身为红巾龙凤政权吴国公的情况下,与元廷媾和,无论怎么去解释,本质上这都是背叛。朱元璋本人的背叛行为,自然给了他属下背叛他最佳的借口。
既然主公您觉得元廷势大就要投靠元朝,那现在明显陈友谅势力更大,主公为啥要拦着我们投奔陈友谅呢?
至正二十二年二月,苗军降将蒋英、刘震叛乱,杀胡大海、郎中王恺等;
至正二十二年二月至七月,处州苗军降将李祐之、贺仁德叛乱,杀大将耿再成,谋士孙炎、王道同等;
至正二十二年夏,江西行省枢密康泰和平章祝宗叛乱;
至正二十二年七月,平章政事绍荣策划政变;
至正二十二年七月,谢再兴叛投张士诚;
……
这次大范围的叛乱从至正二十二年二月到二十三年四月,历时一年多,前后几十名将领叛乱。这期间朱元璋还面临陈友谅的巨大压力,而且这还是只是直接跳出来的。其它背定里暗通陈友谅、张士诚的,骑墙观望的还不知多少。个中辛苦怕是只有朱元璋本人才真正知道。
虽然叛乱的大多是之前投降朱元璋的降将,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麻烦的是他们叛乱的理由。你朱元璋作为君主就是个叛逆,你的下属叛逆你不是理所当然的么?在那个讲究名正言顺的年代,名不正说什么都是苍白的。
好不容易讨平这波叛逆,并击败陈友谅后。朱元璋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一个让他料想不到的人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这个人是他的亲侄子 – 朱文正。可以说是朱文正改变了朱元璋的潜意识,导致他因权力和除他之外的所有人站在了对立面。
现在不少朋友认为朱文正是因为有功不得封,怨恨甚至准备投靠张士诚,导致自己被罢黜和关押,笔者觉得这不是事实。洪都之战后,朱文正已经是明军大都督了,从官职上来说没法再升迁了。至于爵位,朱元璋自己都没有称帝,他封什么爵位?
说朱文正想投靠张士诚,也非常牵强。当时陈友谅已经被消灭,张士诚会是个什么下场,在军事上颇有水平的朱文正不可能预见不到。
仅仅因为没有给自己比大都督更高的官就谋叛去投靠行将就木的张士诚?而且即便是投靠了张士诚,估计连大都督都当不成。张士诚的大都督,是他的亲弟弟。真实的原因实际并不复杂:
守江西,遂骄淫暴横,夺民妇女,所用床榻僭以龙凤为饰。
这个时候朱元璋本人都没有称帝,他就僭以龙凤为饰。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个时期西吴政权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建立和维护他君王的威仪和至高地位,为以后称帝做准备。朱文正这种目无君上的军阀做派和之前叛逆的诸将又有什么分别,对于朱元璋而言这就是背叛。
另外朱文正是朱元璋已逝大哥的儿子,朱元璋实际上也把他当作亲生儿子看待。所以朱文正的背叛,对朱元璋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朱元璋从此就认为自己的手下无法抗拒权力的诱惑,一旦权力大了就会膨胀并危害他和他的江山。
估计从这个时候开始,朱元璋看自己的下属就不再是同伴,而是潜在的敌人。这也是他日后挥舞屠刀的重要原因。因为在他心里,身边的人随时都可能叛乱成为敌人。
而且这也是朱元璋一生也抹不去的污点,尤其是他成为皇帝之后,对于他本人来说,这个污点更加地明显。所以降元之事,他也再也不愿意提及。但是当年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臣子们,是功臣的同时也是见证人。
太祖对他们大肆挥舞屠刀,除了消除他认为的隐患之外,也有一丝消灭见证人,为自己遮羞的意思。
最后说点题外话。
有些朋友可能认为天下大乱、强者为尊,谁会在乎这些虚名。实际上天下大乱时更加在乎这些虚名,不然如何约束部下,凭什么你做皇帝其他人只能做臣子?单凭强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历史上试图靠强力去解决的最终都因内乱败亡了。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为什么速亡,根本原因就是他约束不了他的部下。结果山海关一败,整个大顺政权实际上已经瓦解了。
暴力本身如果想要长久地维系下去,也需要规则和“道理”。因为任何人想获取超越自身的力量,就必须依靠关系和组织,而关系和组织的基础就是规则和“道理”。所谓的强力解决一切问题,只能存在于网文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中。
另外关于明清两朝争论很大的一个话题就是“谁,得国更正”。拥明派的主要论据就是“华夷之辩”,而回避忠孝这个话题。太祖本人称帝后也非常忌讳自己的红巾出身,甚至于说“贼”或“则”(淮西方言中两字谐音),都是被处死的理由。
拥清派则相反,他们着重论述清是唯一一个不靠篡逆立国的。在他们眼里明朝属于“起自寇窃”,而且太祖朱元璋还有弑君自立的罪行(溺杀龙凤皇帝韩林儿)。
即便是现在骂人最狠的不还是“汉奸走狗”这个叛逆专用的词么?
别的都杀了,只留农民,而后农民的地又被藩王占了,农民为了活命只能杀藩王。所以洪武大帝错了,就不该留下农民[呲牙笑]
雪鹰领主
朱元璋痛苦,被他杀了才痛苦好不好?辛辛苦苦。提着命跟他一起干,成功了以后不能享受荣华富贵,反而被他弄的连命都没有了,多少人被他灭族啊。我觉得做皇帝最好的就是司马炎,心胸宽阔,亡国之君都能终老。其他的我觉得朱元璋,康熙,雍正都不算是好皇帝,过河拆桥。
猪猿獐就是一个暴发户,对子孙好,对将相差,特务统治,滥杀功臣,留下三流将领不足对付满清。[好生气]
刘秀不杀功臣,东汉一百多年就亡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