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青年员工助力职场成才

逐鹿汤沸火初红 2023-08-09 21:20:56

企业面对自身经营发展、外部市场竞争等形势,对企业自身内部管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提升人员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通过提高年轻人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为他们个人职业规划做好充足的准备。

中层管理者不论是从基层管理者中提拔起来,还是从企业外部直接招聘进来,或者是通过其他途径、方式引入而来,其在工作中往往会或多或少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如角色转换速度慢、团队管理能力差、职责定位不清晰、专业业务技能弱等等。不管是内部提拔或外部招聘,自身岗位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对于内部提拔者,之前是基层工作人员(往往还是各方面表现比同级别人员优秀的人员),现在变成了中层管理人员,职位、工作内容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从主要管理事变成了主要管理人,工作面对的主要对象由没有思想的“物”变成了有独特想法的“人”。这个重要的变化会给初次担任管理职责的中层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果对这个角色改变不能很好很快地适应,那么可能就会给其带来困惑、担忧和烦恼,一旦这第一步迈不好,还可能会产生看低自己的心理,认为自己不适合做管理工作,从此与管理岗位无缘,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因不能胜任新岗位从而不得不离职的现象,不管是对个人或者企业都是严重的损失。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员工的培养塑造。员工的职业化包括: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四个方面。职业能力,简单地讲,就是岗位职责所要求的做事能力,这是职业化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不懂得怎样做事、不会做事是缺乏职业化能力的最基本表现。职业素质是支持岗位职责能力所需要的基础能力,是员工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具有的条件。当员工缺乏职业能力的时候,如果员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是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养成职业能力的。否则,这个员工就不具备满足这个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素质。所以,职业素质是员工保证其职业能力的基础。职业道德,适合企业和岗位职责要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简单地讲,就是员工对企业规则或商业规则的认同度和执行度。它体现了一个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业习惯,一种员工自发自动的工作状态或工作面貌,具备这种状态的员工不需要过多的外力干预也会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以后的发展历程,职业化是必备素质能力之一。上述四个职业化条件,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职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具备职业化的素质能力,整个企业的职业化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因为,企业职业化进程是自上而下的,从经营者、高层管理、中基层管理再到基层员工,而不是自下而上,这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很高,但团队其它成员职业化程度很低,他完全可以胜任独立性较强的工作,但对于需要协同才能完成的工作就可能受到影响。

随着企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已不可能完成系统性的复杂工作,需要团队协同才能完成。所以,职业化需要在团队层面推行,实现团队职业化。否则,企业的协同运作就会受到影响。实际上,企业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部门之间相互协同出现了问题,或部门内部协同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实现团队职业化,首先需要所有人员具备职业化的团队素养。否则都是空谈。只有这样,才能为年轻人提供他们在职场上取得成功所需的资源、技能和经验。

0 阅读:0

逐鹿汤沸火初红

简介:简简单单地做,磊磊落落地赢,轻轻松松地得心甘情愿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