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了徐峥的《逆行人生》,客观地说,电影质量可以打6~7分,中规中矩,剧本还算扎实,比较详实地还原外卖行业生态,塑造了一批底层人物群像。
问题就在于,太像一篇标准的网络爆文,我连名字也想好了,《当一个失业中年,决定送外卖》。
《逆行人生》的选题其实并不好,关于中年失业、外卖员的文章,咱们看过太多,拍这个题材,有两个误区:
首先,这个选题,不是大众痛点,而是大众“麻点”,这个选题,虽然现实,但是,大众已经麻木,甚至有些逃避、厌烦。
其次,在文学性上,缺少“陌生化”的可能。这个选题已经被写烂了,很难有令观众感觉眼前一新的素材。
据相关资料可查,《逆行人生》最终票房成绩在3.5亿左右,在电影票房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个数据,倒也合理。
《逆行人生》最大的争议,不在电影本身,而在徐峥。
在电影上映之初,以及电影上映过程中,有一种言论被反复提及——“为什么要看有钱人扮演穷人,让有钱人再赚穷人的钱?”
这自然是一种“强盗逻辑”,按此逻辑推演,基本上99%的电影都不需要再看。但是,这种言论,煽动性极大,不认真分辨,极容易被其“蛊惑”。因此,我不得不怀疑,是有人或团体,有预谋地想要“整”徐峥。如果不是这种负面言论,或许《逆行人生》的票房可能会翻倍,成为爆款倒不太可能,毕竟该作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关于徐峥被整的原因,大致是:前些年,徐峥将《囧妈》卖给视频平台,导致影院亏钱,以及破坏行业不成文的某些规矩,此外,徐峥夫妇卷入“张婷事件”,或许也有一定影响,徐峥路人缘大大下跌。这里不再赘述。
简单聊聊《逆行人生》这部电影。
首先,我想强调一件事,《逆行人生》并不是拍给所谓“底层人物”看的,不是一部真正聚焦底层人物的电影,实际上,它关注的群体,是中产,确切点儿说,是中年中产阶级,也许他们已经失业,也许他们风头正盛。
徐峥饰演高志垒,在送外卖之前,他的画像大致是这样的:中年,大厂程序员,在一线城市贷款买了房,女儿正准备上国际学校,家有娇妻(贤妻,全职太太),父母健康,还运营着一家小超市。
高志垒可谓是“人生赢家”,也是城市中产典型模板。
不过,城市中产,非常脆弱,一次裁员,就让高志垒扎在城市里的根松动,毕竟是电影,这点苦难不够,高志垒其父又中风,裁员加大病,这下彻底动摇高志垒在城市的根基,他的生活摇摇欲坠。
为了维系“根基”,高志垒决定脱下“长衫”,送外卖,这个过程,高志垒历经许多磨难,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外卖骑手”。此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逆行人生》才将镜头稍稍平移,描摹了一番底层人物群像。
剧情大致如此,有悲、有笑、有鸡汤,《逆行人生》炖了一锅“乱炖”,也算五味杂陈。
《逆行人生》值得夸赞的是,它整体还算克制、写实,高志垒的人生并没有“逆转”,他的人生,确实在不断往下沉——孩子没去国际学校,房子也卖了,也没有突然找到高薪工作,还是在送外卖,他只是心态转换了,接受如今的变故。
高志垒这种转换,依靠的是家人的理解推进的——妻子默默支持他,女儿虽小,也支持他,其父亲也由责怪转为理解高志垒。
这种转换,自然是理想化的,有一定“浪漫主义”(这也是《逆行人生》质量不能更上一层的缘由),现实中,可没有如此轻松,懂的都懂,也不赘述。
不知各位看官是否有注意,这些年,市面上多了许多类似的影视作品,或许,这真是一种信号,告诉大家,中产的苦日子就要到了。
如何应对呢?宏观上,似乎没有具体措施,但是呢,精神层面上,这些文艺作品先行,已经在安抚。
譬如《逆行人生》,传递的理念就是:苦难已经无可避免,放下幻想,只要一家人健健康康,生活质量下降就下降点,日子还得过,还得熬下去——工作没了,那就脱下长衫;教育上,也别攀比,就上普通学校;贷款还不上,就把房子卖了,老破小也能住;最重要的是,家人一定要和谐,父母不要给压力,老婆一定要体谅。
这是针对已婚带仔的家庭,对于大龄未婚青年,也有安抚。譬如前阵子胡歌的电影《走走停停》,传递的理念是:大城市混不下去,就回故乡,长衫肯定得脱下。
从宣传角度来看,《逆行人生》确实切中宏观层面某种需求,但是,我前面也说过,所谓中年失业话题,大家虽然讨论热烈,其实,大家根本不想面对,因为这个问题,无解。
活着已经够焦虑,没必要去电影里找不快,虽然《逆行人生》有一口鸡汤,但这鸡汤,始终只能顶一阵。
因此,《逆行人生》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有钱人扮穷人”,而是,这注定是一个找不到答案的故事,从结局往前推,就知道,《逆行人生》不会是现实主义作品,它的根基不稳。
但是,徐峥的《逆行人生》能拍成现在这样,也不错,合格的商业电影。至于他本人的争议,我管不着,我只看电影。
我是桃花岛浪人,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