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这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作者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秒广告,观看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感谢谅解,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前言1944年,一位战士因公牺牲,为了悼念他,中央机关在延安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其举办了追悼大会。令人意外的是,毛主席也现身参加了这场追悼会,并且亲笔题写了挽词。
几日后,毛主席发表了一篇《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这位战士革命精神。上个世纪60年代,这篇著作被纳入“老三篇”中,人民再一次想起了这位普通的中国士兵——张思德。
张思德
与此同时,四川仪陇县六合场乡韩家湾的一位老妇人被政府密切关注,因为她正是张思德的养母刘光友。
张思德参军,刘光友含泪送子张思德身世可怜,她的母亲在生下他7个月后就撒手人寰了,父亲张品行是村苏维埃干部,没有时间照料他,只好将他送到弟弟弟媳家抚养。从此以后,叔叔张行忠和婶娘刘光友就成了张思德的养父养母。
然而,养父张行忠的生活也不容乐观,他在给地主干活的时候累坏了身子,常常吐血,而养母刘光友的女儿也只有4个月大。两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让这个家庭过得更加艰难。
为了活命,刘光友就把两个娃娃放在背篓里,背着他们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
刘光友视张思德如己出,对其疼爱有加,没有奶水时就带着他到处讨要米糊,这才把他养大。但一家人依旧饱一顿饥一顿,刘光友年幼的女儿也因此夭折。
祸不单行,1931年,养父张行忠也在贫病中去世,独留张思德和养母相依为命。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幼的张思德十分懂事,很小就开始下地干活了。养母在坡上种豆,他就跟在后面有样学样点种;养母下田割稻谷,他就跟在后面捡穗。
受亲生父亲张品行的影响,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六合场乡时,不满18岁的张思德被父亲送上了战场。
临走前,养母刘光友含泪将准备好的窝头塞入了张思德的行囊中,不断叮嘱张思德要照顾好自己。
刘光友
张思德帮养母擦干泪水,保证自己一定会活着回来,然后报答养母的抚育之恩。可谁也没想到,张思德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而父亲张品行,也在他走后没多久就牺牲了。
张思德参加红军后不久,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他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即便受伤也毫无惧色。
有一次,他在外出执行任务时,遇到敌军正疯狂追赶我军一个十几岁的小战士。张思德毫不犹豫上前击毙敌人,救出了小战士。他的事迹在军中广泛流传,也让所有人都记住了他。
过草地时,红军指战员带的粮食都吃完了,不得不吃野菜充饥。有一次,炊事班的老班长将一碗野菜糊糊递给张思德让他吃。张思德知道食物紧缺,坚决不吃,说:“你岁数大,要多保重,还是你吃吧。”但老班长却说:“你们年纪轻轻,革命还要靠你们完成,还是你喝吧。”
张思德见推辞不了,只好将野菜糊糊收下,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喝下,而是悄悄给了班里其他两个外出捡柴回来的战士。
红军长征路上多艰难,很多时候都自身难保,但张思德即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照顾其他战士。凡是见过张思德的人,都对他的奉献精神提出赞美。
1936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张思德的美名也传遍了军中。不久,全面抗战开始,张思德所在的部队上了前线,张思德也要去前线,但他却因伤病留了下来。没能上战场打日本侵略者,是他一生的遗憾。
受全国人民爱戴,却走得悄然抗战爆发后,张思德被分配到某部留守处警卫连担任副班长。由于他工作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于193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曾担任过毛主席的卫士。
自离家后,张思德就一直没有机会联系养母,他原本想要在战争结束后就写封信回家,可他还没等胜利的那一天,就牺牲了。
张思德
那是1944年,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让大会顺利召开,大会的后勤保障必须提前进行,为此,中央决定组建一个烧炭小组,为700多名代表提供近一个月的燃料使用。
由于张思德有过烧炭的经验,组织便挑选他为副队长,带领小队准备完成此项任务。
张思德服从组织命令,二话没说就打起背包去了安塞县石峡峪烧炭。为了烧出更多的碳,张思德决定动手开挖新窑洞。然而,意外却发生了。
张思德(左)正和战友烧炭
一日,张思德正和战士小白起劲地挖着窑洞,忽然天空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张思德和小白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可就在这时,洞体由于雨水渗透出现了崩塌。
在察觉到不对劲的一瞬间,张思德反应迅速,连忙将小白推出洞外,自己却被压在了窑洞里。
张思德就这样牺牲了,生命停在了29岁。张思德牺牲后,毛主席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并且写下了经典著作《为人民服务》。而此时在遥远的六合场乡,张思德养母刘光友还在等着他回家。
直到20多年后,《为人民服务》再次被人们捧于手上,张思德的故事再次被世人知晓,刘光友这才得知了儿子的死讯。
得知张思德的养母还活着,当地政府立刻重视起来,选派张思德的远房堂弟张思忠和乡妇联主任戴素芳担任她的生活秘书,照料她的生活起居,并安排接待来访等工作。
刘光友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念过书,也不认识字,接受采访时,多靠戴素芳在一旁帮她补充、整理说明。一时间,刘光友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母亲”,还受到过毛主席的两次接见。
1966年,刘光友被西南地区评选为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并在当年国庆节那天,被邀请参加国庆观礼。
观礼结束后,刘光友含着激动的泪花喃喃自语:“我回去以后,一定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之后的几年中,刘光友四处作报告、演讲,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学习张思德的精神。而她自己常常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在外出作报告时,虽然包吃包住,但她常常吃的是剩饭,因为她不愿意浪费一粒粮食。
刘光友(前排中间)与老红军合影
1978年,78岁的刘光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已经做过无数次报告、演讲的她再也不愿意过放下农活的日子了。于是,她放下了手中的所有工作,独自一人回到了家乡,想要看看庄稼的长势。
回到家乡的刘光友,又回到了以前朴实宁静的生活。一日,她习惯性地拿出家中的豌豆籽,来到以前与儿子张思德一起种过的田里,一颗一颗往土地里埋籽。
然而,意外却发生了。由于退着点种,刘光友又上了年纪,她一不小心一脚踩空,从山坡上滚了下去,没了意识。一个小时后,人们发现她时,她却已经没有了呼吸。
刘光友墓
刘光友就这样回归农民身份,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或许能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亲手点种庄稼,对刘光友来说也是极大的欣慰。
后来,人们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在她的住处发现了毛主席塑像、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红宝书数千套,足以证明她对毛主席的热爱。
刘光友只是一个平凡的妇女,但她是伟大的,培养出了张思德这样的好战士。她的后半生皆因张思德的贡献而出名,但她不忘初心,到最后都在想念着家乡的庄稼。
参考资料:
叶介甫.张思德的家事国事身后事.《档案天地》.2015年第4期
孟凡明,冯彩云.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典范.《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