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夏,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选举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
在这一重要的大会上,有一个人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是他也参加了评选,而且他的得票情况,毛主席自始至终非常关注。这个人就是王稼祥。
1944年,王稼祥的旧伤复发,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暂时脱离革命工作,接受治疗。这年6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曾给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带来一批罕见的盘尼西林药。
周恩来不知从哪里得到了这个重要消息,8月6日,特意给南方局外事组组长王炳南发去了一封电报,询问他是否有办法弄到一点盘尼西林。
“华莱士访华,我听说他送了一批名叫盘尼西林的特效药,你们有办法弄到一些吗?王稼祥同志很需要这些药物。”
电报发出以后,数日没有音信,周恩来非常着急,又给王炳南写了一封信,再次索要盘尼西林:“治疗王稼祥的病,需要盘尼西林。据《大美晚报》记载,已经有九万粒盘尼西林被送到中国,还请你打听下,可否想办法弄到一点。”
两次亲自询问,可见周总理对于王稼祥的病情如何放在心上,如何的牵肠挂肚。一同走过长征路,一同经历过革命的,周总理对于王稼祥的深厚感情,是和毛主席一样的。
周总理时刻将王稼祥的病情放在心上,毛主席不仅牵挂王稼祥的身体状况,还对他的前途格外留意。
在6月9日的下午,当选举中央委员的投票结束后,便开始了紧张忙碌的计票工作。这天晚上,毛主席匆匆吃完晚饭,就来到计票现场,一面吸着纸烟,一面静静坐在一旁,等待着计票结果出炉。
当得知王稼祥得到了不足半数的204票的时候,毛主席神色凝重,拿着纸烟的那只手一动不动停在空中,任由烟雾缭绕,早已忘记了去吸烟。此刻,毛主席的心思全都在王稼祥204票的数字上。
毛主席缓缓站起身,走到投票箱前面,眼看着那一沓王稼祥的投票,眼睛里透露出惊讶和惋惜,深有感触地说道:“王稼祥同志也有大功,他觉悟得早,因为有病没有参加大会,可能对投票有影响。明天选举候补中央委员,我要讲一讲王稼祥同志的功劳。”
在第二日下午的候补中央委员的选举中,毛主席现场为自己的老战友“拉票”。当天选出的33名候补中央委员中,王稼祥的名字赫然在列,毛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特意强调指出,中央委员并不是做官,而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想为王稼祥争取更多为人民服务的机会。
此时的毛主席大概不会想到,27年后的1972年,衰朽之年的王稼祥会亲自写信给周总理,请求给自己安排工作,周总理很快将此事上报毛主席,毛主席忆及当年和王稼祥一起渡过的烽火革命岁月,不觉感慨系之,立即批示了三个大字。
苏联归来的高材生说起毛主席和王稼祥深厚的革命情谊,还要从1931年4月说起。彼时,王稼祥是作为从苏联归来的高材生来到江西省宁都县指导工作的。
自1928年起,王稼祥就在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王稼祥回到上海,任宣传部干事,编辑《红旗》杂志。这年4月,王稼祥担任中央苏区总政治部主任。
1931年4月中旬的一天,毛主席在江西见到了王稼祥,但见这位从苏联归来的高材生戴着一副金丝眼镜,面容消瘦,一脸书生气。两人见面握手寒暄,彼此惺惺相惜。
一个是马列主义革命理论专家,一个是中国革命实践专家,两人都想从对方身上学到自己想要的革命智慧。
一段时间相处下来,王稼祥对毛主席“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进、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深深服膺,毛主席还特意将其写成对联送予王稼祥,王稼祥后来回忆道:“毛主席和其他人都不一样,他说出来的道理让人很好明白,同时也很有说服力。”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损失惨重,王稼祥痛心疾首地公开表示:“像李德这样指挥红军,哪能不打败仗!”
此时的王稼祥,早已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遭遇敌人空袭,身受重伤,腹部留有弹片,伤口化脓,痛苦不堪。
1935年1月,红军拿下遵义,在王稼祥的提议下,在遵义召开会议。会议上,毛主席当即指出,抛弃游击战术,才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
周恩来等人公开表示支持毛主席的观点,这时,王稼祥再次公开站出来支持毛主席,正是王稼祥这关键的一票支持,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不久后成立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全权指挥全军行动。提及这次会议,后来毛主席不止一次感叹道:“王稼祥是最早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没有他不行。”
带病坚持工作三人团组成后,王稼祥的工作任务更多更繁重了。处理上级文电、研究决定行军方向、制定作战措施,事无巨细,王稼祥均亲自一一策划部署。
此时的王稼祥,因为战地医疗条件落后、在担架上一路颠簸,他的腹部一直流脓,又没有止痛药,每天都要忍受巨大的痛苦折磨。
红军长征胜利成功到达陕北后,马海德医生给王稼祥检查伤口,无比震惊地说道:“这么重的伤,居然能走完长征,要有多么顽强的意志啊!”
胜利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1936年12月,在军委总卫生部部长贺诚的陪同下,王稼祥经由上海辗转去往苏联治病疗伤。
1938年5月,王稼祥因工作需要回到国内,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8月,王稼祥回到延安。
9月——11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上,正式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此中国革命和敌后抗战工作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1943年7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王稼祥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
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成天忙于整训部队工作的王稼祥,因为废寝忘食的劳累,在1943年下半年引得旧伤复发,不得不接受住院治疗。
十年前的那场空袭,因腹部受伤严重,后来又带病坚持走完长征路,王稼祥为旧伤所累,不得不一次次脱离工作岗位,接受药物治疗,也正因此,在中共七大召开之时,选举中央委员时,王稼祥只得了204票,让毛主席不胜惋惜,才有了为他“拉票”之举。
1946年夏,在毛主席的关怀下,王稼祥在爱人朱仲丽的陪同下,再次前往苏联治病。
这一次,苏联的医生对王稼祥的旧伤进行离开外科手术切除,用上了外敷药物,治疗效果不错,1947年5月,王稼祥就回到国内。
回国后的王稼祥留在哈尔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王稼祥被任命为新中国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兼首任驻苏大使。
在出发前往苏联时,周总理亲自为他送行,深切嘱咐道:“建立国家间的外交关系,我们的经验实在是太少了。稼祥同志,你去苏联以后,要多多总结经验,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后来,王稼祥又出任中联部部长,多次和周总理一道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每一次出国前,周总理总是不忘嘱咐王稼祥一定要把朱仲丽带上:“你把仲丽也带上吧,你的身体不好,她是个医生,可以随时随地照顾你。”
从革命战争的烽火中一路走来,在血雨腥风的长征路上,患难与共,并肩战斗,周总理对于王稼祥的革命情谊,丝毫不比毛主席少,对于王稼祥的身体状况,也始终挂在心上,时刻不忘嘱咐关照。
三字批示进入六十年代,王稼祥再次旧伤复发,上班工作时,常常需要带着个热水袋在腹部保暖。
这之后,随着病情加重,开始影响到脾肺等内脏。在康生的建议下,中央免去了王稼祥的职务,让他安心回家养病。
虽然远离了中央,远离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然而他们彼此之间革命的深厚情谊一直都在。
1966年10月24日,毛主席再次在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及了王稼祥,充分肯定离开王稼祥在党的历史上做出的重要贡献。
1970年,王稼祥突患急性中毒性肺炎,毛主席得知后,立即指示派专车将王稼祥接到医院治病。
这之后,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王稼祥的身体逐渐恢复。身体日渐好转的王稼祥,思念老友,开始产生想出来工作的想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的王稼祥,只要身体允许,他不管自己年事已高,总是想着自己不能就这么赋闲在家,浪费光阴,浪费生命,他一心一意想的是,再为人民做点什么,他才心安。
1972年6月的一天,王稼祥去万寿路看望朱德,两人闲坐聊天时,精神状态很好的王稼祥,向朱德说出了自己想要出来工作的想法:“这些年我一直病着,已经很久没工作了,现在身体好了,但又没工作可以做了。”
朱德当即表示支持他出来工作,并且补充说道:“毛主席是不会忘记你的。你是立过大功的人,早晚会给你分配工作的。”
回到家中后,王稼祥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先给周总理写一封信,说明一下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愿望。
在信中,王稼祥诚挚地写道:“我曾经申请过外事工作,希望总理可以在百忙之中考虑一下我的情况,分配给我一些负责外事调查的工作,待遇级别都不要很好的,让我可以做一些工作就很满足了。”
接信后,周总理完全同意王稼祥的申请,又把信件亲自送到毛主席面前,毛主席当即批示道:“可试行。”
1973年5月下旬,在十大召开之际,毛主席再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王稼祥给予高度评价:“······他是有功的人,他是教条主义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他投了关键的一票。······”
8月,王稼祥当选中央委员,很快就安排了负责十大文件的俄文翻译工作,这之后,王稼祥又进入外事工作领导班子,协助周总理处理外事工作。
重回工作岗位的王稼祥浑身充满干劲,虽已年近古稀,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他由衷地希望“以所剩不多的余年,做出些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工作,以便去见马克思时,能够手上拿着党和人民的鉴定书。”
正当王稼祥以为可以在自己的晚年,为祖国为人民发光发热做出更大贡献的时候,1974年1月25日凌晨时分,王稼祥竟因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让所有人错愕悲痛不已。
在王稼祥的追悼会上,已经身患重病的周总理紧紧拉着朱仲丽的手,无比悲痛地说道:“真没料想到,真没料想到!你要保重,保重。”
惊悉王稼祥去世,毛主席同样非常难过,年老多病的毛主席,对着身边的工作人员,缓缓说道:“王稼祥是最早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没有他不行,他投了关键的一票。”
对于别人的好,毛主席一点一滴都铭记在心,看着身边革命老友一个个猝然离去,毛主席的心里一片悲凉。
结语他是从苏联归来的高材生,他是扭转革命前路的重要人物,他是长征路上的钢铁战士,他在新中国外交事业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大半生都在与病痛作斗争,直到生命最后的时刻,萦绕在他心头的,依然是如何更好地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生命不息,为人民服务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