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友欣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又进一步发动了侵华战争。当时安平县县长王凤翔曾扬言:“日寇侵略到我们的家乡,我要与安平城共存亡!”
王凤翔的上司是张荫梧。张曾任山西军阀阎锡山的晋绥军官教导团的教育长,为阎培养连排级军官。张荫梧又是博野县北杨村四存中学的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在保定当上了国民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民训处”主任,在保定成立了一个“民训干部养成所”,从晋绥军官教导团调来一些军官和学员来当“养成所”的队长、队付、班长。保定行营民训处命令河北省各县选拔青年学生去受训。受训后回本县做训练民众、组织“抗日”武装的工作。
安平县县长王凤翔奉令选派了一些人去保定受训。张荫梧共招集到一千多青年学生,这些学生中大部是出于爱国之心,认为大敌当前,投笔从戎是唯一救国之路。当然也有的是为了熬个一官半职,谋取个人出路的,可是张荫梧是趁日寇侵华之机,仿效清朝曾国藩练“湘军”的路子,由民团发起,招兵买马,组成军队,企图发展成为一个新军阀。
在前线的国民党军队,奉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节节败退,昼夜南逃。这年秋季,阴雨连绵四十天之久,滹沱河水暴涨,漫出河漕,冲毁道路,淹没农田。国民党军队路过安平时,军纪败坏,到处抓人抢车给他们运送军用物资,更严重的是打骂群众。路过县城的军队找县长要人要物,县长难于应付,只好躲而不见。
九月下旬,日本军队还没有到达保定北面的漕河,蒋介石的“保定行营”就撤退了。张荫梧带着“民训处”和“民训干部养成所”的所有人员,撤到石家庄、栾城一带。一些进步青年识破了张荫梧的逃跑行为,在行军中即跑回家。
张荫梧命令他所管辖的各县(安国、博野、蠡县、安平、定县、望都等)的县长带领本县的文武官员,随他逃往南方。
安平县县长王凤翔于十月五日(阴历九月初二)上午召集科长以上官员开紧急会议,决定把安平县的政府机关大员、武装人员以及枪支、弹药、款项全部带走,说他要跟随张荫梧到南方去,组织抗日队伍再打回来。还规定所有人员都到城西南的角邱集合,必须在今天傍晚赶到。他还说为了缩小目标,子文和角邱的巡警不来安平城里,可直接到角邱会合。王凤翔的逃跑因怕引起地方的纠缠,不但当天决定当天行动,还授意秘密出走。
当时县政府人员中,由于部分科、局长对王凤翔和张荫梧有一定的信仰,愿意南去组织抗日,但也有的愿随王南去是为了升官发财。而一般职员热爱家乡、惦念父老,不愿离开家门。
十月五日中午,王凤翔和机关文职人员乔装改扮,身着便服,前后分开,悄 悄地出城。公安局人员则是穿制服、带武器整队出发。枪支、弹药、行李装在五辆大车上,押送出城。
当天晚上,政府机关人员,家属、武装人员及角邱和子文的巡警共一百多人到达了中角村。县长王凤翔再次向大家宣布去投奔张荫梧组织抗日队伍再打回来时,有少数人提出家庭有困难,老人无人照管,不愿离开家乡的要求。王无奈答应,愿回家的可以回,但不许带走枪支。可是,在当天夜里,多数人回家了,有的把枪支也带走了。
次日清早与王风翔一同离开安平的有县政府秘书韩光九,公安局长孙家祺和他的家属三人及随从一人,公安局巡官马荣身、刘文楷,巡警张建平,第三科科长马孝溥,教育局局长孙山源,教育局职员阎元聚,高小教员王康平、马书年,还有县长的两个随从人员等,共计二十多人,带有步枪二百多支,子弹两麻袋,自行车五辆以及个人财物、行李、乘五辆大车向西南而去。
十月六日(阴历九月初三)傍晚,宿在束鹿县辛集南的一个村庄。七日、八日越过宁晋县、柏乡县,九日晚,到达镇内火车站,大家又把枪支、行李等物倒装在火车上,乘火车南去。
十月十日中午,火车到达磁县火车站时,有张萌梧的人接应。(公安局长孙家祺及家属未下火车继续向南去了)王凤翔带领大家到了磁县南关中学院内,见到了张荫梧,受到了张的接待和赞扬。
王凤翔从此一去不复返。这就是王凤翔的所谓“我要与安平城共存亡”的诺言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