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着契丹打到被契丹追着砍,赵匡胤真的好后悔:让文官管军队!

大野历史 2025-02-21 16:49:25

想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杯酒释兵权”一出,谁不夸他英明神武?他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可以高枕无忧了。可谁曾想,几十年后,北宋的军队居然被契丹人追着打,曾经横扫天下的威风荡然无存,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赵匡胤如果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呢?

咱们先来说说五代十国那会儿,那真是乱世出英雄啊!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你砍我脑袋,明天我屠你全城,那叫一个热闹。在这种环境下,不打仗就活不下去,所以就涌现出一批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这样骁勇善战的猛将。他们打起仗来那叫一个不要命,简直就是疯子!可为啥他们这么猛?其实很简单,当时的士兵大多都是本地人,保家卫国那可是刻在骨子里的,战斗力自然就爆棚了。再加上那会儿的将领,一个个都跟开了挂似的,朱温荒淫无度,李克用偏执狂热,李存勖是个戏迷,这些看似“怪癖”的背后,其实是他们超强战斗力的体现。说白了,五代的军队就是一群亡命之徒,崇尚进攻,作战风格狂野,不计后果,打起仗来跟疯狗似的。这种“高烧式”的战斗力看着是猛,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最终也导致了五代十国的迅速更迭。

到了北宋,天下太平了,可军队的日子却不好过了。你想啊,太平盛世,谁还愿意去当兵卖命啊?招兵就成了老大难。好不容易招到人了,训练也不像战时那么严格了,整天就是走走过场,演演戏。更要命的是,当兵的待遇也下降了,军人的地位更是直线下降。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看似高明,实则埋下了军队衰落的祸根。他把文官放到了军队里,这帮书呆子懂个屁的带兵打仗啊!结果就是,将军们被文官管得死死的,一点自主权都没有,打仗畏首畏尾,生怕出错被参一本。高粱河之战,宋军大败,可不是士兵不行,而是被这帮文官给憋屈的!想当年,朱温李克用带兵,那可是把士兵当兄弟,到了赵匡胤这儿,兄弟就变成了狗子,你说这军队能不堕落吗?

说到文官治军,赵匡胤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他觉得,文官不会打仗,自然就不会造反,还能帮他监督军队,防止兵变,简直一举两得。可他没想到,这帮文官把军队给整废了。将军们动也难,不动也难,处处受制于文官,这仗还怎么打?有个将军就说过,“将军动则得咎,坐则获罪”,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更可气的是,这些文官还喜欢指手画脚,明明自己连马都骑不好,偏偏要教将军怎么打仗,这不是添乱吗?岳飞就吃过这种亏,被文官耽误了好几次战机。有人说,北宋要是不这么干,军队就会造反。这话听着有道理,可仔细想想,把军队搞废了,国家就安全了吗?军队要是真想造反,文官能拦得住?赵匡胤自己就是个例子。说到底,北宋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军队当成了敌人,而不是保家卫国的利器。

再说说削藩这事儿。唐太宗是削藩的祖师爷,可真要论手段,还得看朱温和李存勖。这俩人那可是把削藩玩到了极致,把自己都给削没了。朱温当皇帝后,看着手底下这帮藩镇不听话,就想削他们的权。可这帮人平时打得你死我活,一见朱温要削藩,立马就抱团了。朱温打了十年,累得跟狗似的,也没削成。后来,他一气之下,开始对收编的军队下狠手,但凡有点不听话的,直接就砍。结果呢?把刺头都砍了,剩下的兵还能打仗吗?李存勖更惨,他爹李克用留下一帮能打仗的兄弟,他非要削他们的权,结果被自己人给干掉了。

那赵匡胤为啥就能成功呢?因为他运气好,赶上好时候了。等他登基时,五代那帮猛将早就打光了,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贪生怕死的二代们。这帮人,你还用得着削吗?一杯酒的事儿。所以赵匡胤常说,“我宁愿把江山交给文官,也不能让武将把持朝政”。这话听着像是教训,其实是马后炮。要是让他碰上朱温、李存勖那会儿的武将,他哪有机会说这话?这就跟办企业似的,创业初期得靠一帮能打仗的兄弟,等公司上市了,就得规范化管理。你非要在创业初期就玩规范,那不是找死吗?

总而言之,北宋从追着契丹打到被契丹追着砍,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文官治军绝对是最大的败笔。赵匡胤如果能预见到后来的结果,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呢?这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但这段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个国家,军队才是根本,只有拥有强大的军队,才能保家卫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