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莫听穿林打叶声》(卧虎4318原创)

卧山君历史 2024-09-25 13:33:25

在中华文坛浩瀚的星河里,曾出现了一位文学巨匠,那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词歌赋领军人物,美食家,治水患名宿~苏轼。

苏轼的一生,以练达洒脱,热情奔放立身于世。可以用豪放,豁达,率真,浪漫八个字来形容。

从苏轼诸多的诗词歌赋中,不难读懂他铁骨柔情的硬汉形象,他很少写到自己哭泣流泪的伤感情愫。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儿女情长,多愁善感,眼泪丰盈,特别是唐代诗圣杜甫,就是一位时常泪流满面的大诗人。

就连苏轼同期的辛弃疾那样的猛汉,也时不时流出英雄泪,借此抒发爱国情怀。

唯独,苏轼几乎很少流泪。无论人生遭遇多么大的打击,从湖州到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可谓仕途一路走低,自始至终,他的意志都没有消沉,总能笑对人生。

虽然,他的一生是坎坷曲折,命运多舛,时运不济,实属个人之大不幸;但是,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则非同凡响,实属华夏之大幸。

正是有了湖州之治,才成就了西湖“苏堤春晓”的旖旎风光;

正是有了黄州遭贬,才成就了“黄州文赤壁”的美名远扬;

正是有了惠州遭贬,才成就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儒雅风骨;

正是有了儋州遭贬,才成就了中原文化在南国孤岛上生根发芽,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叹为观止的是,他总能将人生的曲折、痛苦,巧妙地转化为欢歌笑语。而且在后世看来,丝毫不觉得是牵强附会或者是刻意装B。

苏轼一生写过多首《定风波》。唯独“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是诗词中至高无上的经典,完美诠释了无与伦比的人生哲理。

诗词中,它不仅勾勒出了在恶劣环境下,一幅人生走向的至美画卷;而且还成为了后世之人人生坦途上,遭遇不幸的“定心丸”、“宽心丸”、“暖心丸”、“安心丸”,合并起来竟是一颗完美的“速效救心丸”。

似这样的词作,古今中外恐怕绝无仅有。说它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绝无过错。

苏轼完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时年45岁,正值当年、年富力强。

此前,他经历了著名的“乌台诗案”,锒铛入狱,还险些丢了性命。

幸亏他的政治宿敌王安石的惜才力保,才免予死罪。随之遭谪贬到了黄州(今湖北黄冈),变成了“犯官”,不得签置政府公文(相当于驳夺政治权力数年)。

自此,苏轼便以“东坡居士”自称,熬过了委屈,经住了打击,扛过了悲催。

虽胸怀凌云之志,却因时运不济而碌碌无为虚度年华。

在经历官场黑暗,党派明争暗斗,仕途起伏跌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诸多考验后,他脱胎换骨,潜心文学与美食方面的研究,继而成为一代诗词的魁首、大咖及美食家(东坡肉),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作于谪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他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于简朴点而入深意,于寻常处而生奇遐,于细微处而见真章,表现出豁达洒脱的博大胸襟,更寄寓着超凡脱俗的理想、信念。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人生态度,一直被历代文人骚客所青睐,也成为后世郁郁不得志者的精神支柱,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迪与心灵慰籍。

当我们每天自由徜徉在头条平台,尽兴发表拙作劣品,竟无端琢磨、乃至指责起平台机制有问题。为追求一些虚荣的流量、展现量、粉丝保有量,而争多叫寡,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参照一下大文豪东坡先生的人生态度,是否该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太浮躁、太肤浅、太无知,该不该反躬自省了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坏事而忧虑,不为好事而狂欢。每一天,只承担当时的忧愁与喜悦,活好当下,珍惜眼前。

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到最终都将成为往事。与其斤斤计较,倒不如得过且过;与其怅然若失,倒不如顺其自然。

比起总是沉浸在大事小情上无法自拔,我更倾向于: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心有暖阳,何惧沧桑人生。

把酒慰平生,往事熬成药;不为过去忧,余生一声笑。

附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