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礼浅议

德信惜爱好音美 2024-09-27 01:03:31

随礼又叫随份子,是一种传统的社交习俗,意在通过金钱或物品的形式来表达对亲友的关心和支持。这种习俗主要在婚姻、丧事等喜庆或哀悼场合中体现,亲友们以分摊钱财的方式,按约定的数额出钱,集中之后作为贺礼交给当事人。随礼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对当事人的慰问或祝贺,不论金额多少,重要的是表达心意。这种形式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十分普遍。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收入的快速增长,这种正常的习俗有时就变味了。比如个别领导干部,在置办红白喜事上大做文章,讲赔偿,摆阔气,发请帖,造声势,更主要的是借此机会来索要钱财,测估人心,论功行赏。而一些受邀者也趁此机会巴结领导,故意加大随份子,你出一万,我出两万,你送一辆本田,我给一辆奥迪。也有些人为了遮人耳目,把份子钱分成几个人来交,或妻子(丈夫)或儿女,有的干脆不上礼单,把红包直接送到家里,或打在卡上。有的人没有被邀,为了投其所好,前去捧场,也要随上一笔大礼。有些领导头脑灵活,既要收取礼金,又要顾及影响。例如把一个大的宴席分成几个小宴席,并错开时间来举办,张三A日B酒店,李四B日C宾馆,随分子照常到帐。

也有一部分普通老百姓,因为以前随出了不少礼,一时又收不回来,觉得很吃亏,所以置办一些不必要的宴席,比如孩子过满月,过百岁岁(出生100天),过生日,圆锁等都要大办特办。可是举办一次宴席,有时候赚了,有时候就赔本了。其原因是遇到了一些“扣财牢”和“小气鬼”,比如在10年前,你给A随了100元礼,十年后你邀请他时,他照常给你随上100元。进多出多,进少出少,似乎是能说得过去,可是十年前后办同一桌酒宴,价格能一样吗?现在的工资和以前的工资一样吗?

还有一部分人有种攀比心理,看到别人给孩子圆锁收了不少礼钱,除了本钱实赚多少多少,很眼红,于是自己也给孩子圆锁,大办宴席,结果收入和支出正好持平,只落了点剩饭剩菜,甚至还得贴生肉。岂不知道人家的人脉有多好,人家的亲戚朋友多有钱,人家以前的份子钱付出了多少。

近日,在今日头条上看这样一篇文章,某人姑娘结婚,在酒店订了35桌,每桌花费1000元,酒席散场后查看礼单时,发现7成人只给300元,关系最好的也只给500元,感到心寒,大发牢骚,直呼“人情薄如纸。”我觉得这样未免言过其实了吧!别人给你的少,你给别人的一定不多。

随礼的金额和形式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场合和时间是有所不同的。

在我结婚的那年,有朋友随礼是一块挂镜,价值3元,有给钱的是3~5元。孩子过满月时,随礼的有二斤鸡蛋,有一斤红糖,有一块布料,大部分是2元钱。当然那时置办一桌菜肴也不过只有几十元,但大家吃吃喝喝,畅所欲言,十分热闹。

凡此随礼种种,形式不尽相同。有句老话说的好:随礼不拘,心意到位。给钱不论多少,给物不说好累,都是为了表达一种心意,只要人去,就给足了面子。总之,随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礼仪,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是社会交往中人与人感情沟通的一种方式,无论亲朋好友,还是同窗同事,上级下级,家中有事时,通过随上一份礼物或礼金,可以延续友谊、增进感情,绝不应像某些人那样亵渎随礼的真正含义。

0 阅读:0

德信惜爱好音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