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悄然穿越对马海峡,东海海域的平静再度被引擎轰鸣打破。这支以核动力航母为核心的打击编队,与日本自卫队九州岛新建的导弹阵地形成战略呼应,将西太平洋的军事博弈推向新高点。
美国海军目前维持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航母打击体系,11艘核动力航母构成其“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支柱。近期军事动态显示,美军正以“双航母部署”模式强化全球存在——红海水域的杜鲁门号对胡塞武装实施精确打击之际,卡尔·文森号已剑指东亚,在东海、黄海与日本海展开高强度演训。
值得关注的是,美军航母编队在第一岛链内的活动频次创下冷战后新高。从电磁频谱监测数据研判,卡尔·文森号在完成对马海峡穿越后,其舰载E-2D预警机持续对中国沿海实施抵近侦察。这种将航母同时作为“战略威慑平台”与“战术侦察前哨”的双重运用,暴露出美军“全域介入”的作战思维。
伴随美军前沿压迫,日本防卫省加速推进“西南诸岛要塞化”计划。最新动向显示,九州地区即将部署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其射程突破1000公里,具备对陆攻击能力。这款被包装为“岛屿防卫”的武器系统,实际可覆盖东海关键航道及中国大陆纵深目标。
日本的军事升级存在清晰的地缘算计:在冲绳县与那国岛部署爱国者-3防空系统,将钓鱼岛纳入雷达监控网络;在琉球群岛扩建弹药库与燃料储备设施;如今又在九州打造“导弹长城”,形成北起北海道、南至冲绳的远程打击链条。这种“借美遏华、趁势扩军”的策略,使日本悄然突破“专守防卫”宪法框架。
《美日安保条约》正经历危险异变。以往日本作为美国“盾牌”的角色发生反转——横须贺基地的里根号航母、佐世保基地的两栖攻击舰,与日本自卫队的导弹部队构成“矛与盾”的组合。这种变化在近期联合演训中尤为明显:美日首次演练了“航母打击群与陆基反舰体系协同作战”科目,标志着两国军事一体化进入新阶段。
经济层面的绑定同样值得警惕。日本承担的驻日美军分摊费用连年攀升,2023年达9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笔资金实质转化为美军亚太基地的现代化改造经费。与之呼应,日本防卫预算实现“十连涨”,2024年突破700亿美元大关,其中24%专项用于远程导弹研发。
美日军事联动的升级已引发连锁反应。朝鲜近期试射新型高超音速导弹,韩国宣布追加部署萨德系统,菲律宾加速苏比克湾军事基地重建。这种“安全困境”的螺旋上升,使得东海正演变为全球导弹部署密度最高的海域。
中国军方针对性反制措施逐步显效:山东舰航母编队前出西太实施实战化演训,沿海省份部署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进入战备值班,北斗系统完成对第一岛链的全域覆盖。智库分析指出,区域拒止体系的完善,正在重塑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
当前,卡尔·文森号甲板上的舰载机频繁起降,与九州导弹阵地的建设轰鸣,共同奏响着危险的对抗序曲。当航母霸权遭遇区域拒止,当军事捆绑冲击战略稳定,亚太正站在新旧秩序交替的十字路口。而这片海域的惊涛骇浪,终将考验所有参与方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