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视觉系统极其复杂,它有很大的自调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我们的视觉可以在很大的强度范围内感受到光的刺激,但也有一个最低的限度,当低于这个限度,就不再会引起视觉器官对光的感觉了。
能引起光觉得最低限度的光亮,我们称为视觉阈限,又叫亮度阈限。
视觉的亮度阈限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目标物的大小,会影响视角大小;比如光的颜色,波长频率不同,亮度阈限也会不同,比如红黄这样的长波光,亮度阈限就高,像蓝色光之类的短波光,亮度阈限就低;另外还有一个影响亮度阈限的重要因素是,盯着目标物的时间长短。看一个东西看久了,我们的视觉系统自然就会调低对其视觉阈限。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其实也很经常可以感觉到这种变化,比如在黑暗中待久了,你会发现你好像也能看到一些东西。长期生活在山洞里的人,夜视力会比正常人高,这是真的。
再比如,当我们从阳光下走进较暗的房屋,会感到一片漆黑。这就是因为,在阳光下,我们身体的亮度阈限太高了,突然进入较暗的环境,我们的光觉系统一下子还没调节过来。但只要适应几分钟,视觉又能逐渐恢复,这又叫暗适应。
同理,当我们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要过好几分钟才能睁开眼,这就叫光适应。
光适应与暗适应的过程都是在调节我们的视觉阈限,如果环境光线经常不稳定,就会引起视觉系统的频繁调节,如果环境太亮或者太暗,那么视觉系统就会处于过度调节的状态。
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我们的视觉系统,轻则造成视觉疲劳,重则导致视力下降。所以要避免太亮、太暗、不稳的光线。 这对于近距离用眼的情况(看书,写字,弹琴,画画),尤为重要。
大家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