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老板见面说得最多的就是“生意太难了!”“钱太难赚了!”
毫无疑问这都是大实话,过去虽然也会说“难”,但跟今天完全不能比,大家回想起来,过去真是钱太好赚了。
那么有个问题大家都想不通,为何经济越发展,钱反倒难赚了?相较而言,以前的钱就好赚呢?
早在2022年初本人就曾经在本号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企业的日子如此难过?》,曾分析过当前企业难过的主要原因:
一是科技的发展,加速了寡头垄断,实力聚集; 二是过去的发展有点超前了,就是提前消费了,如今到了“还债”期; 三是劳动力红利的消失,低端制造业转移,导致制造业困难。那为何过去的钱就会好赚呢?真有点皆大欢喜的感觉——老板赚到了,花天酒地出手阔绰,打工的也还满意,买房买车的,充满希望,政府也有钱,到处搞基建,为政绩拼命。
回想起来,真是一段美好的光景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按说还是这些人,政策还是这些政策(现在应该更好了,为了实体经济已经应出尽出了),土地还是这片土地,怎么那个时候就那么好过呢,GDP高速增长,在全球一马当先,高歌猛进,不知不觉冲到了世界第二,甚至直逼美国老大地位了。
我想,这里既有我国的对比优势全面释放、潜力彻底激活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莫大关系,但与此同时,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造出很大的“伪需求”,我们都沉浸其中毫无觉察,都以为是理所应当,以为都是我们奋斗出来的。
现在回头看来,的确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不该有的“需求”。
最大的“伪需求”非房地产莫属了,我国的房地产按照国人的收入水平显然是严重过剩了,根据8月23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住建部公布的最新数据:
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40平方米,而日本才33.5平方米、新加坡30平方米、韩国28平方米(当然这主要与亚洲国家人口密度较大,城市以公寓类为主的住房形态有关),即便跟发达国家比,也差距不大。然而,中国人均GDP却只有日本、韩国的1/3左右,是新加坡的1/7(见下图),如果按照实际购买能力,中国人均面积应该不超过20平米才合理。
有人调查过,现在大部分年轻人接受用年薪的6倍到10倍价格买房。以上海为例,2022年上海统计局公布的全口径社会平均工资是每月12183元,平均年薪是146196元,就拿这个数来算,2024年6月,上海徐汇区的新房成交均价138584元/m²,也就是说,一个年轻人用年薪的10倍来买房,只能买到10.55平方米,如果要住100平米的房子得攒上100年!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实际需求和购买力去买房的话,估计一半的房都买不起,有一半的房子都是“伪需求”,尤其是四五线城市,或许今后20年都不用造房子也够住了,何况人口在不断减少,楼盘网还发布过一份名单——全国有近百城市房价鹤岗化了,一套二手房仅几万元,跌得好惨啊。
|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人均GDP
|发达国家的人均居住面积对比
正因为有房地产的领跑,带动了百业的“伪需求”,首先是金融行业,贷款的显然增大很多,以致会有多个房地产公司上万亿的负债,还有投资显然也踊跃很多,机构投资、私人投资在房地产的可谓天文数字,多少家庭享受了房地产的红利,财富也是依赖房子而飙升的,当然也有的既是房子的投资受益者,也是今天被房子拖累的受害者。
有了房地产这个火车头,加上金融的强劲助力,还有一个最大推手就是各级政府,正如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说“县域竞争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制度创造”,GDP的KPI考核激发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同时不可避免地会用土地财政的手段,这是主官任期最快的变现办法,不足为奇,何况无论是开发商、投资商、购房者还是政府,可谓全民都有推高房价、无意中创造“伪需求”的动力,所以硬生生把房地产推到一个不可承受的高度,尽管中央一再重申“房住不炒”,都不能刹车,直到2020年8月央行、银保监出台了“三道红线”才强行刹住,从而引发各地暴雷以致房地产崩盘的后果,我想如果再晚一些,可能损失更大,幸好被止住了,已经一地鸡毛,实际上这是我们全国人自己酿的苦酒啊!
除了金融业,房地产带动的产业还涵盖了冶金(钢铁)、有色(铝合金门窗等)、建材(水泥、玻璃、砖瓦等)、运输、建筑、设计院、服务业(从代理销售到装修、租赁等)、电力(供电)、水利(供排水)、道路交通、商业(商业网点的配套)、家电等行业,你说这里的“伪需求”又有多大呢?
更糟糕的是,在这样的繁荣景象下,还带来了超出实际的预期——都认为会持续线性高速发展的,蛋糕会越来越大的,于是带动了基建热、创业潮、消费欲。
作为政府的主要投资行为,基建无疑是最大的投资,一方面确实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同样也会造出“伪需求”,比如高铁、高速、机场、地铁、大桥无不争相上马,特别是2008年的4万亿基建投资,让我们顺利度过了金融危机,还拉动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加速了“基建狂魔”的形成。
可是也有很多是太超前了,高速建好了没几辆车走,很多高铁也入不敷出,机场也有不少经营困难,地铁更是当地财政的沉重负担。
今年初,年度反腐大片曾曝光西南某市领导盲目举债搞旅游,三年当地新增债务1500亿,23个旅游项目中有16个项目被列入低效闲置项目,给当地留下了极其沉重的包袱;无独有偶,西北某地级市因盲目举债上马“有轨电车”项目造成巨大资金浪费,而被当成典型通报,一期工程年收入160万元,而运营成本却高达4000万元。
今天看来,很多的基建都是基于乐观的预期下设计和建设的,实际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我算不清楚这里会有多少“伪需求”,同样也会带动了上下游的“伪需求”。
日前,财政部、住建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根据文件,严禁为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违规举债,不得增加隐性债务。可见,中央已经清醒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由于人们感到机会很多,自然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互联网风口来临,低成本、低门槛让创业成为可能,引发持续多年的创业潮,有人创业,自然也会造出许多“伪需求”,风投也是推波助澜,上市也跃跃欲试,成就了很多人的财富梦,更加激发不安分的人创业,因此老板辈出,企业家崛起,梦想也越来越大,从全市最大到全省最大到全球最大,不断激发欲望,很多企业家不知不觉处在梦幻之中,比如很多企业拿地盖楼,无不是往大了拿,谁都认为拿地越多,将来越值钱,什么产业园也就应运而生,如今看来,都是远超出预期,严重过剩,这也会大大催生了泡沫。
老板多企业多,因此产能自然过剩了,一旦市场萎缩,那就会内卷不止,今天就很难过了。
由于当年一片繁荣的经济景象,收入节节攀升,人人心中有憧憬,对未来充满希望,怀抱了良好的预期,因此大家普遍出手大方,花钱舍得,于是自然催生了消费热,以致消费升级呼之欲出。
由于房子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