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像一条长藤,在其中游和下游的交界处,挂系着一只南宽北狭的巨大宝葫芦。它卧于长江之南、江西之北,这就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鄱阳湖烟波浩渺,碧波万顷,承纳了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和饶河五河之水,北注长江,汇入大海。这里有无数珍禽候鸟,其中白鹤翻飞成为举世瞩目的珍奇景观。


鄱阳湖,北萦长江,西濒庐山,处在东经115°48′~116°44′,北纬28°25′~29°45′之间。这是地球的回归沙漠地带,因湖区受带有大量水汽的东南季风的影响,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平均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从而形成了“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枫红送暑归,翠竹迎风雪”的湿润季风型气候,成为全球回归沙漠带生态环境中一个独特的大湖泊。
伸缩湖

鄱阳湖是个很古老的构造断陷湖。在距今1.35亿年前的地质运动中,现今的鄱阳湖区沉陷为一大盆地。到白垩纪末,这个盆地两侧又发生了两条近南北向的大断裂,中央部分则进一步陷落成为一个巨大洼地。后来,在距今六七千万年前的第四纪“全新世海浸”中,这个洼地潴水为湖,即《禹贡》中所称的彭蠡泽。这时的彭蠡泽范围广袤,面积是今天鄱阳湖的两倍。最初,泽水在今彭泽县附近沿着最早的赣江故道汇入长江。以后,湖口与长江之间的高地被水流凿通,形成由湖口通往长江的港道。隋炀帝时,因湖中有座鄱阳山,从此改名叫鄱阳湖。
唐代在我国历史上处于高温多雨时期,长江干流的径流量相应增大,江水由湖口倒灌入湖,加上赣江来水,使鄱阳湖有所扩展,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元至明初,地面下沉速度减缓,湖底有大量泥沙淤积,河流入口处形成三角洲,湖面因之大大缩小。以后,鄱阳湖的面貌仍变化不止。江西省在地貌上是一个朝北的凹形大斜面,东、南、西三面都有海拔1000米左右的大山环绕,中部凹下,鄱阳湖居于低洼中心,故江西境内全部河流都汇入鄱阳湖。鄱阳湖湖面水位的涨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湖面的伸缩范围在1000平方千米左右。湖水最大量在3~7月份,这是由于江西境内春夏两季降水最多的缘故。秋冬两季,湖面可缩小1/7至1/6,仅剩几条航道,湖滩出露,绿草繁茂,形成坦荡的湖滨区。
候鸟保护区

鄱阳湖国家候鸟保护区为我国最大的候鸟保护区之一,每年冬季有无数候鸟来这里越冬。至今保护区的鸟类记录已有306种,分属17目51科,水禽达11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鹤、白鹳、黑鹳等十几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天鹅、白额雁等40余种。此外,还有灰雁、鸿雁等大型候鸟。

鄱阳湖水位涨落和湖面伸缩范围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故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特色。每当“枯水一线”的冬季,原来被淹没的湖滩大片出露,湖草繁茂,景色焕然一新,加之一些较深的地方残留着螺、蚬、蚌、水蚯蚓、水生昆虫等多种食物,鄱阳湖的冬季浅滩就成为候鸟栖息、美餐的天堂。越冬百鸟中,最令人欢欣的是白鹤。
白鹤是一种大型迁徙性涉禽,体长可达135厘米,通体羽毛洁白,只有翅的前端(初级飞羽)是黑色,故又称“黑袖鹤”。它们实行“一夫一妻”制,每一繁殖期产两枚卵,但只能养活一只幼鸟。1980年,国际鹤类基金会宣布全世界的白鹤只有320只。但在1985年,鄱阳湖上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竟有1400多只,全国及世界动物学界为之震动、欣喜。国外的鸟类学家纷纷来到鄱阳湖滨,进行迁飞动态、食性、哺育和湿地生态学的研究。这群白鹤每年春季在西伯利亚西部繁殖,冬季成群地飞到鄱阳湖越冬。在迁飞时它们不断地高声鸣叫,并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远看就像一排白色的仙女,优美动人。
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的大群白鹤数量在逐年上升。鄱阳湖为世界性珍禽的生存和繁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汇入长江
鄱阳湖水都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