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琅琊榜》这部剧中,越贵妃,作为太子的生母,因一心想让太子迎娶霓凰郡主,犯下了难以挽回的过错,最终被梁帝降为了嫔位。
这一身份的转变,对于太子而言,让他在与誉王的较量中,陷入了被动。
当第11集,年终祭礼的礼节即将开始,太子党为了重振旗鼓,试图让越贵妃复位。
他们授意礼部尚书陈元直提出,年终祭礼的礼仪安排中,越嫔娘娘的位置显得比较尴尬,唯有恢复越氏的地位,方能确保太子殿下完成祭礼。
然而,誉王岂会坐视不理?
他深知梁帝对越贵妃的宠爱,此次降位不过是做给霓凰郡主和大家看的把戏。
尽管心中对越贵妃并无太多芥蒂,但他还是找到了梅长苏,希望他能够出谋划策。
梅长苏以年终祭礼的礼仪为突破口,指出按照规程,太子应在祭酒后扶皇上和皇后衣角,而越贵妃仅为妾室,此举显然有违礼法。
他巧妙地利用这一点,说服誉王向皇上提出举办朝堂论理的建议。
誉王在朝堂上紧咬礼仪不放,明知祭礼规程有误,却故意避而不谈,以此引出朝堂论理。
皇上面对誉王的坚持,也无可奈何,只得应允。
为了在这场辩论中胜出,太子听从了越贵妃的建议,放下东宫的架子,花费重金请来了众多当朝大儒。
而誉王这边也不甘示弱,对请来的学者照顾得无微不至。
然而,人数上仍不及太子。
就在此时,梅长苏请来了周老先生,他的到来,帮助誉王在朝堂论理中取得了胜利。
这里有个细节。
在第11集里,当周老先生缓缓步入大殿,梁帝竟起身相迎,这份敬意让我不禁好奇,为何皇帝会对这位读书人如此敬重呢?
要探寻这背后的原因,还得从琅琊榜设定的历史背景说起。
琅琊榜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于南北朝时期的朝代。
自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深深植根于那个时代,成为统治者用以凝聚人心、稳固政权的重要思想武器。
因此,维护礼数、尊崇礼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维护统治者权威地位的基石。
而周老先生,正是儒学的泰斗。
他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受大家敬仰。
梁帝起身相迎,是对儒家思想、对礼数的崇敬。
他以此举向百官和民众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他是一位崇礼的君主,他重视读书人,尊重儒者。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
皇帝对读书人的敬重,必然会影响到百官和民众,使得那个时代重视礼数、尊崇儒者。
在第26集里,太皇太后丧期尚未过去,梁帝却迎来了自己的寿辰。
皇子们纷纷举杯敬酒,向梁帝表达孝心。
梁帝微笑着接受,轻声道:“朕知道你们都很孝顺,朕也孝顺。”
话语间,他的目光透露出淡淡的哀思。
毕竟,太皇太后的离世,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虽然今日已脱去孝衣,但歌舞礼乐仍在借期之内,宴饮也不宜过度。
他轻叹一声,举起酒杯,说道:“再饮此杯,便都散去吧。”
这一刻,看到了梁帝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无奈。
他既要遵守礼数,不能因个人寿辰而忘却丧期之哀,又要顾及大局,不能因个人情感而荒废政务。
在礼数上,梁帝表现出了对礼数极高的谨遵与尊重。
所以在琅琊榜中朝堂论理的故事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职场礼仪,以礼修身,赢得尊重与合作,保持学习之心,不断汲取智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逊前行,提升自我,逐步迈向成功。蔡荃如何在《琅琊榜》中崭露头角?才华背后隐藏的秘密!
写文不易,点个“赞”和“关注”呗,感谢大家,感谢平台。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下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