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政43年,连升三级,官至副国级,哥哥开小卖铺,儿子货车司机

随心而行旅行者 2024-12-05 18:58:35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在中国的政坛上,有这样一位领导,他曾是贵州的省委书记,后来调任黑龙江省委书记,最终成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但他的哥哥至今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卖铺店主,他的儿子也只是一个货车司机,过着早出晚归的普通生活。

这样一位清正廉洁、实事求是的领导究竟是谁?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成为这样一位“不一样”的官员?

【大别山的孩子】

1944年,钱运录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的大别山革命老区,虽是历史悠久的革命根据地,却因地理偏僻、经济落后,物质条件极为艰苦,村里大多数家庭靠天吃饭,勉强维持温饱。

虽说家里并不富裕,但父亲却十分注重孩子们的文化知识,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因此父亲经常教育他读出才是出路。

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钱运录非常热衷读书,毕竟也只有读书才是走出大山最快的捷径。

除了文化课,他还喜欢画画,常跑到村里的文化馆向一位胡老师请教;他也爱唱歌,逢年过节村里的文艺表演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同学们都爱和他一起玩,他不仅学习好,还常教大家画画、唱歌,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钱运录用自己的方式为周围人带来一点文化上的滋润。

钱运录从小立下了保家卫国的梦想,他最喜欢穿的衣服是军装,戴军帽时的样子常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他也的确为此努力过。

高中毕业时,他原本准备报考军校,却因意外考取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个结果让他纠结了好久。

最终,他决定去上大学,他认为,当兵可以保家卫国,而读书则可以从另一条路帮助更多人。

大学毕业后,钱运录被分配到湖北省大悟县三里公社劳动锻炼,当时的农村条件非常恶劣,交通不便,乡亲们的生活充满艰辛。

但钱运录并没有因此退缩,反而很快适应了基层的环境,他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学会了下地种田、挑水、修路。

在劳动的间隙,他还主动向老乡们普及一些实用知识,比如如何种植作物才能提高产量,如何养殖家禽才能减少损失。

钱运录的努力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从三里公社起步,他逐步走上了仕途的快车道,先后担任县委宣传部干事、县委办公室秘书等职务。

1970年到1983年,他从基层干部一路晋升到湖北省委副书记,成为当时政坛上备受瞩目的年轻官员。

然不过事业上的顺风顺水并没有让他忘记初心,在一次回乡探亲时,他看到村里的路依然坑洼不平,乡亲们依旧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条件并未有太大改善。

这让他感到既心酸又无力,仅仅依靠基层的一点改变,是不能真正让这些偏远地区的人们摆脱贫困,于是他有了更高的想法。

【实事求是的践行者】

1998年,钱运录从湖北调任贵州,出任省委副书记兼代省长,贵州,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在当时却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

贫困人口多达300万,交通闭塞,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许多村民的生活依旧停留在基本生存线上,钱运录深知,这里的问题不仅是经济落后,更是发展理念上的瓶颈。

上任伊始,他便立下了目标:要在任期内让300万贫困人口摆脱困境,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明确的承诺。

于是,他定下了发展策略:“稳中见进”,在钱运录看来,“稳”代表着基础建设和民生改善不能急功近利,而“进”则是让经济发展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此,他开启了深入基层的调研工作,对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村落进行全面了解。

钱运录早晨五点出发,直到晚上九点还在山里穿梭,他坚持要亲眼看到每一户村民的生活条件,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有一次,他走进一个偏远村庄,发现一户人家除了锅灶外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孩子们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钱运录坐在破旧的木凳上,与村民聊了整整两个小时,他详细记录下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并在返回后立刻召开会议,部署帮扶措施。

在他的推动下,贵州开启了大规模的扶贫项目,他主张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比如利用贵州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茶叶、药材种植,同时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正是在他任期内,贵州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历史性突破,这一举措大大改善了偏远地区的物流和人员往来,为脱贫奠定了基础。

不过,他并没有忽视生态保护,在一次会议上,有人提出大规模开发某矿产资源的建议,这在当时看似是一条快速提高经济的捷径,但钱运录却果断否决了。

他认为发展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把子孙后代的路堵死,他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要求所有开发项目必须符合环保标准。

尽管这一决定在当时虽然备受争议,但却为贵州不仅保住了绿水青山,同时实现了经济的长足发展。

在他的领导下,贵州的GDP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许多过去“穷山恶水”的地方,逐渐变成了致富的希望之地。

老百姓看到村里通了公路、家里有了电,孩子们背上了书包,脸上开始露出笑容,但钱运录并没有松懈,他清楚地知道,扶贫工作是一场持久战,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钱运录的调研不仅仅是走流程,而是真心倾听百姓的呼声,在贵州的7年,钱运录始终保持低调,他从不将功劳归于自己,而是让媒体的报道聚焦于政策和百姓的变化。

他拒绝过无数次个人专访,只愿意用实绩去证明自己的努力,2005年,他因在贵州的突出表现,被中央调往黑龙江担任省委书记。

他的到来将为东北这片老工业基地带来怎样的变化?

【稳健发展的守护者】

黑龙江,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曾是共和国工业化的骄傲,但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逐渐滞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企业破产倒闭,百姓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面对复杂局面,钱运录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秉承他一贯的稳健作风,决定从改善民生入手,为黑龙江注入新的活力。

钱运录到任后,没有立即召开大规模会议或发表豪言壮语,而是低调展开调研,他深入到老工业区、国有企业以及农村,走访工人和农民,了解他们的切身需求。

在哈尔滨的一家停产多年的工厂,他与下岗职工交谈时得知,他们不仅面临生活的拮据,还因为缺乏技能培训而无法重新就业。

钱运录当即指示相关部门设立再就业培训中心,免费为下岗工人提供技术培训,同时出台政策,扶持地方小微企业吸纳就业。

对黑龙江这样一个工业大省来说,保住工业根基至关重要,但钱运录清楚,单靠传统工业难以走出困境。

在农业领域,钱运录深入农村调研,发现许多农民因为传统农业模式收益低,生活依然艰难。

为此,他推动黑龙江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和粮食深加工产业,提升粮食附加值,让农民有了更多的增收渠道。

同时,他鼓励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帮助小农户形成抱团作战的模式,以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黑龙江不仅稳住了农业大省的地位,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家庭生活中,钱运录的清廉作风更是出了名,他的哥哥仍在老家开着小卖铺,生活清贫,但从未向钱运录开口求助。

钱运录的儿子钱进,更是用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立足,从事着货车司机的工作,作为父亲的钱运录,没有因为儿子的职业感到不满,反而很欣慰。

这样一个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的领导,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信任,他从不让亲人利用职务谋私利,也从不接受亲友的特殊请求。

在他看来,官员廉洁,不仅是自己的底线,也是对党和人民最基本的责任。

2008年,钱运录因政绩突出,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是对他长期以来辛勤付出的最高肯定,他一路走来,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不忘初心。

如今,钱运录早已从政坛退下,过上了普通的退休生活,他的事迹却在贵州、黑龙江乃至全国广为传颂。

【结语】

从大别山到政坛高位,从贫苦少年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钱运录用他的廉洁、实干与信仰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或许,他的故事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但正是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才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官员之道。

【参考信源】

黑龙江日报 2006.09.15 《一直不变是清正爱民 钱运录:大别山里走出的亲民书记》的报道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