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嘎尔尼访问大清,要求通商,乾隆为何会拒绝?

小毛看历史 2023-05-28 08:27:01

在1793年,欧洲地区刚步入工业社会,他们有大量的工业产品待销,而人口庞大的中国是他们的不二之选。于是在这一年,英国使者马嘎尔尼来到中国,向乾隆提出通商的要求,但是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拒绝。这使得乾隆皇帝诟病,认为他的拒绝使中国错过了接触近代化的机会。可事实上结果真的是这样吗?

乾隆皇帝拒绝通商的原因,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马嘎尔尼拒绝向乾隆皇帝“三拜九叩”,其实这个说法是有错误的,其中真实的原因是英方提出的通商要求太苛刻。

关于礼节的问题

1793年,英国使者马嘎尔尼来到中国,借着“拜寿”的名义到达了河北承德,接着乾隆皇帝接见了他们。

马嘎尔尼的使者团确实与和珅等大臣在是否行“三拜九叩”礼上起了纠纷,但乾隆皇帝表示,如果他们不愿意下跪,那就按他们国家的礼节,行单膝跪地礼也是可以的。

乾隆身为皇帝,并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真正计较这些事的是下面的臣子罢了。

而且,这件事是有史料记载的,在《清高宗实录》中有提到过,乾隆皇帝免去了来华使节的叩首礼。

可见,真正让乾隆皇帝拒绝通商的原因并不在于礼节上,我们现在的人比较容易人云亦云,其实细细去看这段历史,真相远远不是这样的。

所以,乾隆皇帝拒绝通商的原因,是英方提出的通商条件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那么,当时提出的通商条件都有哪些呢?

英方提出的通商条件

英方提出通商条件是想要通过改变贸易规则来使自己获利。我们都知道,在当时,清朝是最大的贸易出口国,而进口率却很低。因此,马嘎尔尼想要清朝购买英方的货物。

这次的会面,被很多人认为,是乾隆皇帝的拒绝使中国错失良机,没有踏上前往工业文明的列车。可是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次会面是西方的自由贸易主义与中国持续千年的番邦思想的碰撞。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里,天子和各国是君臣关系,可以偶尔开放一下,互通有无,但是最主要的交流渠道还是朝贡。而英国提出的这些条件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并没有实际了解中国的心理。英国认为自己的工业力量已经十分强大,所以他们想让这个世界的贸易体系以自己为核心,想让大清接受他们的要求。

可是,深受朝贡贸易体系影响的大清王朝,他们的思想是很局限的。所以,在乾隆皇帝听到英方的要求时,他很难理解,也不能接受。

既然说英方提出的条件很过分,那么,英方提出的条件都有哪些呢?

第一条就是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这一条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回复的,别的国家在中国进行贸易都是集中在广州,怎么到了你这里就非要开设别的通商口岸了。那我如果同意了你的要求,别的国家也这样来要求我怎么办。所以乾隆皇帝认为这条不可行。

第二条是想要在中国建立一个英国的洋行。实际上,英国人是想在京师开设洋行,这不是开玩笑嘛?怎么能让外人在自己的心腹之地开设商馆。

第三条是请于舟山附近割一未经设防之小岛供英国商人使用,便于英国商人即行收歇,存放一切货物且课供商人居住。这一条要求就更过分了,竟然直接要求清王朝割让海岛,这是明显的侵犯我国国土的意思啊!

第四条是请在广州附近得到同样的权利,且英国商人要求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第五条是凡是英国商货从澳门前往广州的,应给予免税。如果不能免税,就应该按照1782年的税率进行。

第六条是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规定的税务上缴,不能在这个税率之外再额外增收。

这六条要求可谓是让人瞠目结舌,英方代表马嘎尔尼等人企图用动动嘴皮子的方法,让中国开设更多的通商口岸,在中国设立大使馆,甚至要插手中国的税收。我们知道,税收是一件大事,马嘎尔尼使团想要在中国获取最大的利益。

并且,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不能让英国在京师设立使馆。其中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清朝是有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外务大臣的,如果让使节进驻北京,这势必会威胁朝廷,这样一来,外务大臣不就形同虚设了么?而且,有关外交的事务,外国使节就直接与皇帝对话,也会直接向皇帝施压,那皇帝就会落入一个十分尴尬两难的境地。

第二,不同国家的驻华使节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宗教信仰更是和中国的封建思想不一样。这实际上不难理解,皇帝对于百姓的思想控制是稳固自己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雍正时期曾下令驱逐传教士,就是因为传教士所传播的很多宗教思想都有动摇大清根本的嫌疑。

所以乾隆甚至后来的道光都不同意在京师设置大使馆,就是这个原因。

拒绝

细心的人也可以发现,这些条约与一个条约的内容十分相似,那就是《南京条约》。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挑衅吗?你张口就是割地设使馆,这搁谁也不能答应!

于是,乾隆皇帝以“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为由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要求。

通过以上我们得知,在这次会面,双方的表现都十分狂妄自大。清廷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实力强大,没有与英国通商的必要。而英国自认为自己率先进入了工业化世界,所以他们认为别的国家都应该迫不及待的与他交流。

任何国家外交活动的出发点肯定是自己国家的利益,英国也不例外,他提出的这些条约都是利于自己的,根本不考虑中国的感受。

事实上,乾隆原本是很欢迎马嘎尔尼等人的来访的,因为他们来访中国打的是祝寿的名义,那乾隆自然就要尽一尽地主之谊,好好的招待他们,这也是为什么乾隆在礼节方面很大度的一个原因。

但是当乾隆知道他们来华的真实原因后显得就不那么高兴了,又因为双方见面时因为礼节发生过争执。之后,乾隆不想让马嘎尔尼等人留在京师,于是促使马嘎尔尼南下,他安排很多大臣,在马嘎尔尼的路上负责接待他们,好让马嘎尔尼看一看中国现在是多么富饶。

乾隆的这个举动是有点愚蠢的,马嘎尔尼在南下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将这些都记录下来。很快他便发现,当时看似强盛的中国其实是虚有其表,吃不饱饭的百姓还是有很多的。

于是,在马嘎尔尼回国之后,他把一切都报告给了当时的政府,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英方掌握了我们当时国情的第一手资料,而我们国家却对外面急速发展变化着的世界一无所知,为以后的鸦片战争埋下了隐患。

所以,乾隆帝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其实是合情合理。这是两种世界观的碰撞,如果我们处于当时的境地,未必能有乾隆做得好。而且,英方提出的要求也非常过分,而且有侵害我国主权和领土的嫌疑,这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同时另一方面,乾隆这次的拒绝确实使中国没有跨上通往近代化的列车,从这里开始遗留下来的问题,使华夏在1840年后经历了百余年的浮沉,我们不能单单埋怨乾隆的狂妄自大或者是道光皇帝的不作为。这是由中国古代的国情和政治制度导致的。

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我门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君主制。这就决定了,当时的君主心里关心的最大的事就是这个地方今年的收成怎么样,那个地方最近有没有什么动乱,这就是最大的事,其他的事都是小事情,英国的那些蒸汽机对当时的皇帝来说顶多也是好奇一下,这种东西又不能种粮食,拿来有什么用呢?

这不能单单埋怨当时的君主,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疆域辽阔,在古代最好的管辖方式就是秦始皇做的,统一天下,书同文字车同轨,为后世的两千多年定下了一个伟大的蓝图。这就导致后面的君主不敢随意地进行更改。而且他们所接受的儒家文化,是含蓄的内敛的,是不具有变革性的,这样长期的历史问题,绝对不是几个君主,甚至是一个王朝就可以轻易更改的。

当我们在对一件事进行评判时,一定要有史观概念,要设身处地的想,还应该查阅当时的第一手资料文献等,要有充分的证据作支撑,绝不能空口无凭。

这样,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乾隆皇帝会拒绝马嘎尔尼使团的要求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