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今的影视圈,十分擅长上演闹剧。
为了让观众有话说能吐槽,编剧轮番上演“脑/残”。
为了讨论量,没有底线。
在赵露思主演的电视剧《后浪》里,编剧六六如愿翻车,收获吐槽。
送外卖的女主200米跑了16分钟,顾客男主很生气,不愿要外卖。
谁知道女主更生气,作为外卖员,顾客要退餐,她不道歉,反而抓着热饭浇到了顾客头上。

这……,还不报警吗?
你是女主,你了不起!
编剧更是借吴刚的口说出一句至理名言:“要相信教化的力量,为社会培养一个持家好媳妇。”
抬头望望天,这是大清第几年?
毛主席说了妇女能顶半边天,不要忽视女性的劳动能力好吧?
编剧六六能不知道观众反感这些吗?
身为热播剧《双面胶》、《蜗居》、《安家》、《少年派》的编剧,她很明白观众想要什么,但是为了热度,为了讨论量,她妥协了。
在这种毫无底线的创作环境里,一些坚持原则的好演员成了另类。
这样的好演员,不止一个,当高片酬吸引歌手爱豆来分一杯羹后,他们不得不面临无(好)戏可拍的困境。
这种普遍现象,是一代观众的“悲哀”。

从南开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到法国里昂艺术戏剧学院研究生;
从长达5年的患重度抑郁,到在爱人下陪伴涅槃重生;
从无戏可拍的剧组小龙套,到80后首位飞天奖视帝;
从无人认识的“视帝”,到路人皆知的“李大钊”;
张桐的成功,步步都是血泪。
01
1981年,张桐出生在天津的一个普通家庭。
在那个快速发展的年代,上进的张桐父母,为了给儿子更好的生活。
为了工作,搬了家。
从原来住的地方搬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最不适应的就是小学生张桐。
在新的学校里,都是张桐不认识的人,同学们已经有了固定玩伴,都不搭理张桐。
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张桐一直这样被孤立。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而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忍受。
长期被孤立的生活造成了他孤僻、内敛的性格,平时不善与人交流。
忙碌的父母没有发现儿子的变化,这是当爸妈的失职,张桐也在成年后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没有朋友一起玩的张桐,只能把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学习上,还好成绩不错。
高考后,张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开大学计算机系。

那是1999年,计算机迅速发展的年代。
同一年,马云创办了阿里巴巴。
但是这些,都与张桐无关了。
命运仿佛一道枷锁,让人无法挣脱。
读大学期间,机缘巧合下,张桐爱上了表演。
20岁的张桐,身高1米83,国字脸,浓眉大眼,是典型的天津人长相。
走在路上,回头率很高。
一家演艺公司相中了张桐,并邀请他拍摄了一组广告。
拍完广告,公司起了爱才之心,他们觉得身材高大的张桐很有做模特的潜质。
就推荐他去法国参加模特培训,同时还能为张桐解决学业的问题。
按照今天的思路,当然去啊。
连选秀的爱豆都能去拍戏,张桐模特走出来了,去拍戏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但是,当时的张桐思想很朴素,他爱上了表演,就要去学表演,拒绝走公司铺好的路。
起初,家里的父母并不同意,从零开始,太冒险了。
但是,迸发所有热情的张桐像着魔了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

他顺利通过了法国里昂戏剧学院的招生,并且先斩后奏办理了入学手续。
父母生气但是没有办法,他们见儿子真的喜欢,就开始支持他。
为了让张桐安心学表演,不要担心钱的事。
张家父母“骗”张桐说,之前买的股票涨到了一百万。
实际上,张家父母为了支持儿子的追梦之旅,把拼搏半辈子买的房子给卖了。
尽管被蒙在鼓里,张桐却没有辜负自己和父母的期望。
在国内是学霸的他,换了专业还是学神一枚。
有语言障碍,他就认真学习法语;
没接触过表演,他就认真揣摩剧本。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就勤工俭学。
学校的师生逐渐喜欢上这位勤奋努力的东方人,只要举办活动,都会邀请他参加。
虽然艺术无国界,但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国界。
没看韩式“吹胡子瞪眼”多遭国人嫌弃么?
张桐也意识到这一点,生怕自己在法国学的东西,回国后“水土不服”。
他就把中式的含蓄内敛与法国的热情奔放结合起来,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
02
尽管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回国后的张桐还是备受打击。
小学三年级张桐就学会了,“最难进的就是圈子”。
现在,他又体会了一次。
国内的影视剧拍摄有自己的圈子,港台圈,京圈、上海圈。
张桐拿出的简历很漂亮,国际知名学府的研究生。
不过,这人是谁?你认识吗?不认识。
2002年,作为新人演员的张桐,屡屡碰壁。
大的角色,不信任他;小的角色,走个人情,不需要他。
此刻的他已经知道,父母为了供他上学,把房子卖了。
压力,真大!
无奈之下,张桐只能忘记自己的高学历,去跑龙套。
龙套这个工种,最好像“棋子”一样,指哪打哪,一句废话都不要多说。
这让喜欢认真揣摩角色的张桐,把握不住尺寸。
经常因为“好心”,遭受打击。
有一次,他因为角色表达了不同看法,话还没说完,就直接被剧组开除了。
娱乐圈的路是不好走的,张桐也经历过好几年没戏拍的困境。
他本以为自己能闯出一番事业,偿还父母的养育之恩。
没戏拍,让他一天比一天焦虑。
好在张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仍然认知对待每一个小角色,只是在表达上比以前更注重分寸。
正是这种不糊弄观众的精神,让张桐在业内逐渐积攒了口碑。
开始有主要角色找到他。

《欢天喜地七仙女》里,张桐与霍思燕、蒋欣、潘虹等知名演员合作。
该剧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经常在各大卫视重复播出。
虽然比不上主演的霍思燕、蒋欣等人,但是张桐也打开了知名度。
非常有记忆点的硬汉长相,甚至打开了新的市场。
2005年,一部军旅剧《亮剑》火爆全中国。
这部剧红到什么程度呢?
几乎每一家都有一个会背《亮剑》台词的长辈。
每当电视上播放《亮剑》,他们就自动担当讲解员。

随着这部剧的热播,张桐的身价也开始水涨船高。
不变的是他一如既往认真的工作态度。
没想到,这却让他患上了抑郁症。
03
一门心思拍戏的张桐,完全不爱惜自己。
有一次,张桐在拍战争戏。
为了追求拍摄效果,道具都是真的。
紧张的拍摄时,一道炮火炸向了张桐的眼睛,他直接暂时性失明了。
剧组的进度不能耽误,张桐刚一好,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拍摄。
张桐这种敬业的态度,让很多人都服他。
但是,哪都有见不得别人好的人。
如果他再地位比你高,随时随地都会打压你。
非国内科班出身的张桐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他被某知名导演点名批评到:
“张桐这个人的能力,只有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大一新生水平。”
“张桐的自信心很脆弱,我刚一说什么,张桐就不会演了。”
“张桐的应变能力很差,对手一变招,他就不会演了。”
“张桐的能力,是属于很低下的这种。”
听到这些话,张桐整个人都懵了。
来自专业人士的批评,对他是很大的打击。
张桐一到工作场合就很压抑,面对这种打压,他逐渐变得很不自信。
这些年受过的怀疑、冷嘲热讽就像找到了出口,争先恐后地朝他涌过来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演戏方式,白天想,晚上也想。
人一旦否定自己,“精气神”就跟不上。
镜头不再是他展示演技的舞台,而是验证那些否定话语的监视器。
创作上的分歧变成了地位不平等的人身攻击。
但是合约已经签了,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不能毁约。
继续拍戏的张桐发现,自己被导演联合其他工作人员孤立了。
他再也坚持不下去,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最严重的时候,张桐想过从楼上跳下去。
女朋友关思婷冲过来抱住他:“你往下跳,我也跟着跳。”
爱人的肯定是世间最好的药。
关思婷开始陪着张桐看医生,规律的进行治疗。
在关思婷的陪伴下,张桐终于找回了对生活的热心和对表演的信心。
此后的几年里,张桐仍然坚持自己对表演的认真,不糊弄任何一个小角色。
在这期间,他也合作了很多演技优秀的同仁前辈。

在《铁梨花》、《野鸭子》等热播剧里,都能看到张桐的身影。
从这些优秀演员们身上,张桐学到了很多。
他对自己演员事业有了更高的追求。
2016年,一个绝佳的机会,来了。
一个叫《绝命后卫师》的剧本递到了张桐手里。
这个故事讲了上世纪30年代,红军最艰苦的一段历程。
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这是真正的英雄。
张桐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个剧本,没问片酬就答应了下来。

这么重要的角色,张桐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演好,让更多人看到那段艰苦的岁月。
为了拍好“陈树湘”这个角色,张桐认真了解那段历史,去红军走过的地方了解红军精神。
还在拍摄中,这部剧就受到了央视的报道。
在表演的过程中,张桐经常很紧张,生怕让信任他的人失望。
他一遍遍和导演磨细节,遇到不满意就重新拍摄,只求做到最好。
辛苦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绝命后卫师》播出后收获一众好评。
2018年,张桐凭借在该剧中的优秀表现,摘下了飞天奖视帝的桂冠。

成为80后第一位飞天奖视帝,至今也是唯一一位。
“飞天奖”有多难得呢?
张桐的上一届视帝是陈宝国,像张译、胡歌这种国民男演员,都还没得过。
04
飞天视帝的名头改变了张桐的职业生涯,以往都是人找剧,现在成了剧追人。
但是,名利改变不了张桐的初心,他的心思,还在表演上。
不像为了钱,就让观众吃苦的爱豆。
不适合的角色,无论片酬多高,都被张桐拒绝了。
直到《觉醒年代》找上门来。
这部讲述真实历史的电视剧,对角色的要求非常高。
张桐受邀请出演“李大钊”先生。
作为剧中的灵魂人物,绝对的男二号,张桐的表演压力非常大。
一方面,他担心表演不好拉慢剧组进度;
另一方面,他害怕自己给李大钊同志抹黑。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怀着一种敬畏的担心,张桐开始了新一轮揣摩角色的过程。
作为一个被搬上过荧屏的角色,他观看前辈们的表演找灵感。
张桐把自己从史料中认识的李大钊与自己“看”到的李大钊结合起来。
创作了新的经典荧屏形象。

张桐不仅演出了李大钊作为“革/命人士”的坚毅伟岸,也演出了他面对妻子的孩子气。
这部剧播出后,张桐和于和伟等人贡献了令人叫绝的表演。
看《觉醒年代》成了年轻人的潮流,了解那段历史成了年轻人的日常。
张桐的“李大钊”备受好评,获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张桐非常高兴,观众的认可是他最大的褒奖。
05
但是《觉醒年代》的成功,并没有给张桐带来更多更好的表演机会。
他只能转战话剧舞台。
从2002年跑龙套出道,到2023年,已经过去20多年了。
张桐的做事风格在生存模式下逐渐成熟,他对表演的追求却是20年如一日的精益求精。
但是,张桐没变,环境却变了。
这早已不是那个为了拍一部《西游记》,可以坚持三年的年代。
也没了能专心做好剧,拍摄《大明王朝1566》、《武林外传》等剧的人。
打开电视剧,要么是为了话题度不要专业性的群体对/立,要么是一群发癫的神仙莫名其妙打群架。
一部好剧的衡量标准不再是树立了什么形象,传递了什么价值观。
而是剧播期间插播了几条广告,演员在剧播后增加了几个代言。
在全社会向“钱”看齐后,张桐这样的好演员,注定要“消失”。
这种“消失”,是娱乐圈的悲哀,是这一代观众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