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建报讯(赵洪虎、徐迎华、谭明裕 报道)12月26日至27日,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基地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江苏常州召开。
会议着眼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治理体系建设战略需要,以遂行重大自然灾害工程救援任务为牵引,按照“总结实践成果、推广经验做法、规范基地建设”的思路,设置“现地观摩、专家辅导、分组讨论、制度培训、研讨交流、工作会议”等环节,着力规范工程救援基地运行机制、力量建设、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基地正规化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水平。
现地观摩环节,与会人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基地建设展板、基地功能库室区、专业科目训练区、野战营区、基地力量编配展示区,实地观摩了侦测分队训练、特种装备班组训练、“一专多能及精准科目”比武竞赛、无人智能装备协同训练、搭设野战营区等一大批标准化演示模块,全方位展示了基地建设的成果。
在抢险救援过程中,通常任务艰巨、风险较高,不可抗因素较多,对于每名操作手的心理素质、操作技能以及对细微动作的平衡掌控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每名操作手必须要做到稳、准、快,达到人机结合。而且精准操作在抢险中作用突出,能减少二次伤害,加快救援效率。“一专多能及精准科目”比武竞赛现场,他们开设了挖掘机“千钧一发”、推土机分层削砖、起重机盲吊水桶等项目,据介绍,这些项目能够较好的考察操作手们对机械的精准控制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挖掘机“千钧一发”项目,参赛选手利用五个挖机斗齿依托瓶盖花口同时将5个酒瓶放至一根仅3毫米的钢丝绳上。推土机分层削砖项目,选手操作推土机在模拟丛林中行进,依次推掉前方叠放的砖块。推土机会分层削砖,起重机也不示弱,这不,它竟然吊起铁桶来了,只见操作手在看不到起吊物的情况下,在指挥员旗语的指挥下,熟练的将水桶自动挂钩吊起至指定位置内,并自动脱钩。基地还结合新配发的无人智能化装备配备实际,积极探索无人智能装备组训方式,提升无人智能化装备在高危环境中的实战能力。在无人智能装备清除危险源训练课目,1名抢险队员,依次远程遥挖掘机、装载机和运输平台3种无人智能装备,按照通过受损道路、清除危险源周边埋压物、移除危险源至安全区域的顺序,展开无人智能装备操作训练。
科技赋能应急救援新质战斗力,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中国安能)按照“配套适用、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原则,为所属基地配备通信指挥、侦测搜寻、工程机械、排水救援、船舶舟艇、应急保障等六大类装备,有效提升了工程救援战斗力。从水文地质监测到防汛检测预警,从圩堤险情处置、钻孔爆破、电力抢修到决口堰塞湖处置,动力舟桥、大流量排水车、应急机械化桥、智能摇控挖掘机、重型多功能应急救援车、混凝土湿喷台车、集控可视化牵张设备、便携式侦察无人机、大载重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侦测船……数十款智能化、科技化、现代化装备整齐列阵,精彩亮相。“深切的感受到,随着科技抢险高精尖装备的广泛应用,救援队伍如虎添翼,体现出现代化抢险的高效与精准。”观摩过程中,大家认真聆听、互相交流,为下一步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专家辅导环节,两名专家分别围绕“政企协同应急处置应该把握的问题”和“中国安能拓展应急产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行了辅导授课。分组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加强基地建设,提升应急救援战斗力”进行了讨论。研讨交流环节,6名同志分别围绕“统筹应急救援和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工程练兵、抢险救援政企协作、应急产业拓展、基地规范化建设、红色基因传承”等内容作了经验介绍。
会议还聚焦理清工作关系、优化管理模式,对基地建设实践成果进行了总结,形成25项制度汇编、1本规范化建设图册和4部示范演示录像片,规范了基地“建、管、训、用、保、评”等工作机制,为各基地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据悉,转企以来,中国安能围绕核心城市、长江全线、西南地质灾害多发地、主要地震带等重点区域,已组建运行唐山、贵阳、常州、厦门、武汉、成都、拉萨、长沙8个基地和合肥、南宁、南昌、重庆、鹤壁5个救援队,基本形成辐射全国、保障重点、灵活抽组、反应灵敏的工程救援力量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