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世纪,一个新的宗教信仰从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中崛起,它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中东,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这个宗教,就是伊斯兰教。
可是在其辉煌的扩张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延续至今的教派冲突。
什叶派和逊尼派,这两个同出一源的兄弟教派,为何会陷入千年不休的对抗?
穆罕默德,伊斯兰教的先知,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宗教感召力,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团结起来,公元624年3月,在白德尔之战中,穆罕默德率领300名穆斯林战士,以少胜多,击败了800人的麦加军队,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穆斯林的信仰,也展现了他们强大的军事实力。
此后穆斯林军队持续征战,铲除了违背麦地那宪法的犹太部落,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威望,也增强了凝聚力。
公元 627 年,穆罕默德顺利统一麦地那,筑牢了伊斯兰教创立的基石,至 630 年,他统领万人大军,一举攻克麦加,将克尔白的多神偶像清除,只保留了黑石作为圣物,麦加从此成为穆斯林的朝觐圣地,伊斯兰教不仅在阿拉伯半岛站稳脚跟,更开始了向外扩张的进程。
穆罕默德归真后,伊斯兰世界进入了正统哈里发时期,也被称为“神权共和时期”,由穆斯林社群推举出的哈里发继承了穆罕默德的领导地位,继续进行圣战扩张。
第二任哈里发欧玛尔率军攻占北非,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本·阿凡更是灭亡了强大的萨珊波斯帝国,将波斯拜火教清除,波斯人开始皈依伊斯兰教,到公元661年,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宗教,信徒遍布北非和中东各地,在看似团结的扩张背后,分裂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
公元661年,第四任哈里发阿里遇刺身亡,驻守叙利亚大马士革的总督穆阿维叶趁机起兵自立,建立了倭玛亚王朝,并立其子叶齐德为继承人,这标志着阿拉伯帝国传统的哈里发推举制度被打破,世袭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阿里的支持者们拥立阿里的幼子侯赛因为哈里发,试图对抗倭玛亚王朝,叶齐德派兵拦截侯赛因,双方在卡尔巴拉展开激战。
最终侯赛因及其家人共71人全部被杀,其中甚至包括侯赛因年仅一岁半的孩子,这场卡尔巴拉惨案成为了伊斯兰世界永远的痛,也标志着伊斯兰教正式分裂为什叶派和逊尼派。
什叶派以“阿里的追随者”自称,他们视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的宗教领袖,而逊尼派则承认倭玛亚王朝的统治,卡尔巴拉惨案不仅是政治权力的争夺,更成为了宗教情感的爆发点,加深了两派之间的仇恨。
伊斯兰教的分裂并非单纯的教义之争,其背后是深刻的权力斗争,倭玛亚家族代表着世俗的政治权力,而圣裔家族则代表着宗教权威。
双方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阿里的遇刺和卡尔巴拉惨案只是将这种矛盾公开化和激化,权力斗争是伊斯兰教分裂的根本原因,宗教分歧只是其表象,两派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利用宗教教义进行解读和宣传,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合法性,加剧了教派之间的对立。
尽管什叶派和逊尼派都信奉《古兰经》,但由于对“封印先知”教义的不同解读,以及对圣训的不同取舍和解释,两派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义体系,“封印先知”是指穆罕默德是真主派往人间的最后一位先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古兰经》的权威性和完整性。
由于圣训是穆罕默德言行的记录,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权威,因此很容易被篡改和利用,什叶派和逊尼派都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对圣训进行选择和解释,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宗教伦理和实践规范,关于“圣战士上天堂可享72个处女”的圣训,便是逊尼派为了鼓励圣战而编造的,这与《古兰经》的教义并不相符。
圣训作为宗教伦理的载体,成为了什叶派和逊尼派权力斗争的工具,两派利用圣训来解释和规范信徒的行为,塑造自身的宗教形象,并攻击对方。
这种宗教伦理的冲突,加剧了两派之间的对立和仇恨,导致了长期的教派冲突和内战。
步入现代社会,伊斯兰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化的浪潮冲击着传统的宗教社会,科技的进步、思想的解放与古老的教义和圣训产生了剧烈的碰撞。
许多伊斯兰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举步维艰,如何协调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一些国家选择坚守传统的宗教教义和生活方式,拒绝接受现代化的洗礼,这导致了他们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落后于世界潮流,另一些国家则试图将宗教与现代化相结合,进行宗教改革,但往往面临着来自保守势力的巨大阻力。
以土耳其为例,凯末尔领导的改革运动对伊斯兰教进行了世俗化改造,废除了哈里发制度,推行西式教育和法律体系,使土耳其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现代国家,这种激进的改革也引发了社会内部的撕裂和冲突,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矛盾至今仍未完全解决。
对于大多数伊斯兰国家而言,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同时,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一部分穆斯林感到迷茫和焦虑,他们将伊斯兰世界的困境归咎于对传统宗教教义的背离,在这种背景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应运而生。
原教旨主义者主张回归伊斯兰教的“根本”教义和生活方式,反对西方的世俗化和现代化,试图建立一个以伊斯兰教法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对伊斯兰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唤醒了一些穆斯林的宗教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也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一些原教旨主义者将“圣战”解释为对异教徒和“叛教者”的暴力袭击,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并非伊斯兰教的必然产物,而是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极端表现。
伊斯兰教的政治化是其内部分裂和极端主义滋生的重要原因,自伊斯兰教创立之初,宗教就与政治紧密结合。
穆罕默德不仅是宗教领袖,也是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这种政教合一的传统在伊斯兰世界延续至今,宗教被用于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的工具,政治领袖利用宗教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煽动教派冲突,转移社会矛盾。
在当今世界,一些政治势力利用伊斯兰教作为身份认同的标志,制造宗教对立和仇恨,以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
这种宗教政治化的趋势加剧了伊斯兰世界的内部分裂和冲突,也使得伊斯兰教被污名化,成为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代名词。
事实上伊斯兰教本身并非极端宗教,其教义中也包含着和平、宽容和博爱的思想,伊斯兰世界的极端主义问题,是宗教被政治化和工具化的结果。
伊斯兰教的内部分裂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其根源在于权力斗争、教义分歧以及现代化的挑战,从卡尔巴拉惨案到今天的教派冲突,伊斯兰世界的千年纷争从未真正停息。
权力斗争是伊斯兰教分裂的导火索,教义分歧加剧了教派对立,而现代化的冲击则为极端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理解伊斯兰世界的内部分裂,需要我们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其历史背景、宗教教义和社会现实,伊斯兰教并非天生极端,其内部也存在着多元化的思想和力量。
要化解伊斯兰世界的冲突,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对话和交流增进相互理解,通过合作和发展改善民生,通过改革和创新促进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伊斯兰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稳定,也才能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做出贡献。
伊斯兰世界的未来,取决于穆斯林自身的选择。是继续沉溺于历史的仇恨和教派的对立,还是拥抱现代文明,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摆在所有穆斯林面前的时代课题。
参考来源:
海外网 - 2015年11月18日 伊斯兰是崇尚暴力“圣战”的宗教么?
中国新闻网 - 2024年8月29日 学者谈伊斯兰教中国化:要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