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考篮里,为何第一件考具就是鸡鸣炉,看看它的作用就知道了

午后历史小店 2023-09-30 09:55:02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国最早出现的系统选官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当时以察举制、举孝廉等为主,到了隋朝时期,科举制度才正式出现。古代的考生参加科举考试,他们会随身携带“考篮”,但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考篮里面第一件考具就是“鸡鸣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看一看,“鸡鸣炉”的真正作用。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隋朝统一全国后,领导者直接废除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朝廷选择官员既不需要推荐,也不需要中正的评定,而是直接采用公开考试的方式挑选人才,参与考试者不论身份贵贱,只要成绩优秀就可被选拔为国家官员。

从整体上看,科举制度成功改善用人制度,让入朝为官的机会变得更加公平,让平民也有进入官场的机会,增进各方面人才收集,同时,科举制度也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举制度出现可追溯到隋朝,但到了唐朝才被进一步完善,比如确定三年一次的考试时间。每到考试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的考生开始“进京赶考”,在正式进京赶考前,考生们都会准备一件考试“神器”,这个考试“神器”就是“考篮”。

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馆的前身就是清代科举考试的场所,我们可以看到,考生抵达考场后,就会进入“号舍”,这是考试专用的地方,号舍是一个非常小的独立空间,宽一米,深一米,乡试和会试均考三场,每场考三天,也就是说,考生要在“号舍”中待三天,重复着做题,吃饭,休息。

考试时间有三天,所以考生们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所以他们就会想考试要用的东西全部放在“考篮”里带入考场,但考生们都会准备什么东西呢?什么东西又是他们必须带的,排在第一位的呢?

清代小说《孽海花》有一段关于科举的描写:公坊再三地道谢,一面也叫小僮松儿、桂儿搬了理好的一个竹考篮,一个小藤箱,送到雯青面前道:“胡乱地也算理过了,请雯兄再替我检点检点吧!

雯青打开考篮发现里面共有三层,下层是笔墨纸砚等考试需要用到的东西,中层是精巧的糕点和粮食,上层考篮中最重要的一件物品就是鸡鸣炉。

看到这段关于考篮的描写后,很多读者都非常好奇,小说中提到的“鸡鸣炉”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鸡鸣路不仅可以家用,还可以外带,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携带式炉具,我们可以看到,鸡鸣炉由铜皮捶碟、镂刻而成,里外共分三层,这三层可随意拆卸,内部放置一个小铜盆,炉壳正面有一扇活门,有利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通风,鸡鸣炉的大小不一,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食量选择鸡鸣炉的大小。

古代食物比较有限,如果考生不携带鸡鸣炉,接下来的几天,他们都得啃干粮,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所以考生们都会带着鸡鸣炉,在饿了的时候,煮一碗热乎乎的粥,喝到胃里暖洋洋的,快速补充体力,以便更好地发挥。

当然,鸡鸣炉的使用方式非常简单,最便利的地方就是可以用蜡烛煮粥,所以这件物品成为考生们的最爱,必须要携带的物品,排在第一名。

古代的科考,考的是八股,现代的科考,考的是各种各样的知识,无论考试的内容是什么,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考篮已经成为文物,现在的考生只需要准备好文具用品,携带好证件,就可以进入考场,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