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洪学智妻子山西寻女,在向导家歇脚时,向导母亲:原来是你

小门将守大门 2025-02-05 17:19:42

声明:本文依据权威资料融合个人观点编写,文末明确列出文献来源及截图证明,敬请查阅。

文章免费阅读,含广告解锁。阅读时遇广告,几秒后点击右上角关闭按钮,即可继续阅读内容。

1951年,在山西阳曲的一所小学里,张文(洪学智夫人)身披白大褂,温和地指挥着一排纵队的小女孩,秩序井然。

同学们,请卷起袖子,以便阿姨们检查你们的疫苗接种记录。

张文神色紧张且满怀期待,但记忆中的胎记未曾显现。十二年已过,他心中不禁疑惑:自己的孩子,还能否找到?

张文眼眶通红,眼中闪过期待与失望交织的光芒,却始终未能寻见她的身影。

向导见张文疲惫不堪,心生怜悯,遂邀请她至家中休息一日,待明日再继续寻找。

张文虽疲惫却无奈应允,随向导归家。未料,踏入向导家门那一刻,他命运的轨迹悄然转变。

【一、战事紧张,无奈送女】

12年前,张文与丈夫洪学智在此地将孩子托付给了老乡。

张文,放手吧,现在应启程了,不宜再耽搁。

长征结束后,洪学智与张文夫妇抵达延安,继续投身革命事业,致力于该地的发展与壮大。

张文在此顺利诞下首子洪醒华,取名寓意唤醒中华、克服艰难,寄托了父母深切的期望。

延安诞下女婴,本为生命之喜,然洪学智夫妇却难展笑颜。

1939年,中央领导需紧急渡过黄河,抵达晋察冀根据地,以继续壮大新生力量。

沿途日军重兵把守,前后夹击,进入根据地极为困难。加之曾有百余抗日学生过封锁线遭日寇扫射,此行艰险程度显而易见。

途经阳曲县,护送领导的任务落在洪学智肩上。为保安全,他召开会议,与众将士共同商定夜间行进路线。

途中必经日军炮楼,该地视野开阔且重兵防守,一旦失误,将完全暴露于日军视线中。

洪学智明悉危机,令战士们轻装速进,唯有迅速抵达革命根据地,方能改变抗日被动局势。

行军须全面考虑,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被动或失败。孩子哭闹如同定时炸弹,一旦发生意外,洪学智难以向组织交代。

他下令,全军战士的小孩,含刚出生不久的女儿醒华在内,均需寄养于附近村民家中,禁止随军行动。

张文紧紧抱着软糯的女儿,摸着她的小脸蛋,不断念叨:“哪位母亲愿将骨肉送人?醒华,我的乖女儿醒华。”

醒华梦中惊觉,似有所感,随即大哭。哭声中,张文情绪崩溃,泪水不禁流淌。

洪学智接过妻子手中破损的小棉袄,急忙前往附近农户家。

他安慰妻子:“革命胜利后,我们接醒华回家。”随后把醒华递给老乡:“若我们未归,请视她为亲生女儿照顾。”

张文与洪学智说完,径直返回队伍,未再回头。她仅知这家人位于“东西方山”,深信革命胜利之日即是他们团聚之时。

不知不觉间,已分别十二年。这十余年间,洪学智夫妇时刻牵挂醒华,担忧她是否健康成长,是否接受教育,以及生活是否温饱无忧。

【二、革命胜利,千里寻女】

东西方山区域广阔,覆盖几百里。寻找十二年前的孩子,如同海中寻针,难度极大。

1951年,张文于百忙中得空,踏上赴山西寻女之旅,重至这片故土,心境已大不相同。

张文持介绍信拜访阳曲县委书记郭守瑞,直言来意:“我乃洪学智之妻,此行欲寻回昔年寄养乡亲家的女儿醒华。”

了解张文意图后,郭守瑞面露难色,山中寻人实属不易。但他未打击张文,只让其回想醒华的特征,以期找到线索。

张文幸而记得醒华左腕胎记。挨户寻找不切实际,考虑到醒华可能在上学,前往学校寻找将更为高效。

张文心思细腻,以查看孩子们预防针接种情况为名进入学校,既为寻找有胎记的女孩,又关心孩子们健康,一举两得。

连续探访多所学校均无所获,但张文未丧气。寻女已成为她心中执念,无人能轻视母爱之力。她誓言,即便以命相搏,亦要寻回女儿。

当地工作人员为张文配备向导,逐户询问。历经十余天,未有收获。五月底,天气炎热,张文清晨出发,至上午已疲惫头晕,口渴难耐。

年轻向导见她焦急,心生怜悯,劝言:“勿急,此事需缓。身体若垮,寻女更难。不如先到我家,饮水歇息。”

张文眼眶泛红,汗水自鬓角滑落。她抬头望天,显然接受了向导的建议,随即起身,跟随他向另一侧行进。

不知不觉中,这个决定使张文寻回了日思夜想的亲生女儿,母女俩在分离十二年后,终于得以重逢团聚。

向导家中有老母,见张文等人至,热情款待,取出家中佳酿美食,共飨众人。

张文受妇人热心肠感动,心情转好,主动与其交谈,提及往昔经历。

听闻张文与女儿的诸多经历,妇人脸上显露出惊喜之色,眼神随之焕发光彩。

她骤然起身,步至张文跟前,细细打量一番,随即紧握其臂膀言道:“竟是你,将孩子托付于我!”

刹那间,张文头脑轰鸣,只闻妇人质朴的乡音在耳边回荡。他紧握妇人糙手,急切询问:“孩子在哪?情况如何?”

妇人寻出醒华昔日所穿红布鞋,张文问询时,她紧握鞋,满面羞惭地垂首答道:“孩子现今已不在我家。”

洪学智夫妇离开后,醒华突发高烧。妇人用尽家中积蓄,勉强治愈醒华,但已无力承担抚养之责,积蓄所剩无几。

他们被迫为醒华另寻富户。最终,十多里外的思远村王家同意收养醒华。

王英是八路军交通员,其妻白银翠产后奶水充裕。得知红军孩子有照料之困,他们毅然承担起了抚养这些孩子的重任。

白银翠接回孩子后,视如亲生,取名红红。家中虽有三子,但她总让红红先吃好玩好之物。

红红适龄入学时,白银翠诞下第四子。新添的家庭成员使负担加剧,经济渐趋拮据。若确保小儿子生计,红红的学费便无以为继。

白银翠决心不让红军的孩子失学,她不忍委屈红红,最终含泪送走刚出生的小儿子,并留下一笔钱,确保红红能有学上。

张文闻此深感动容,无法再克制情绪,随即起身前往思远村,决心寻找女儿。

【三、峰回路转,母女相认】

张文在众人陪同下抵王英家门口,紧握拳,敲响破旧木门。拳木相撞,咚咚声起,恰似她心中鼓点,砰砰不止。

不久,门扉轻启,白银翠缓步而出,她衣着简朴,面容淳厚。

她注视门外人群后,凝视张文,似有所悟,随即转身疾步入屋,牵出一名小女孩。

小女孩胆怯地望着众人,显得手足无措。白银翠轻推她一把:“去吧,你妈妈在那儿。”张文一见孩子,立刻冲上前:“醒华,我的宝贝,妈妈对不起你。”

醒华年幼,却领会了白银翠的言外之意。她呆望着肩头的陌生女子,刹那间有所顿悟,随即紧抱张文,放声大哭。

十二年未见,母女骨肉情深依旧。她们紧紧相拥,泪流满面,周围众人皆被此情此景深深打动。

白银翠心情复杂,喜悦与辛酸并存,这位难得落泪的女子,终是忍不住泪水,低声啜泣起来。

张文深情地说:“大姐,你把孩子养得如此出色,我无比感激。现在要带走孩子,我心中满是歉意,实在对不起你们的付出。”脸上显露愧疚之色。

抚养醒华之日起,白银翠便预知今日之景。虽心怀不舍,她仍决定让醒华回归张文身边,寻回亲生父母。

送张文来的车辆停于白银翠家门前,她细心整理好醒华的行李,并嘱咐她日后务必乖巧顺从。

醒华凝视养母满是岁月痕迹的脸庞,紧握其手,坚定地说:“您永远是我母亲,我亦是您永远的孩子,绝不会忘记您。”

汽车鸣笛后,醒华随张文离开生活十二年的小天地,踏上归途,重返沈阳。

洪学智在朝鲜得悉女儿找回,欣喜万分,紧握女儿照片,老茧手指轻抚其脸庞,低声自语:“真像我,不愧是我的女儿。”

洪学智在寻回长女的喜悦中,未忘白银翠夫妇相助之情,随即撰写感谢信一封,并附上八百元,一并邮寄至其住处。

长大后,醒华不负双母培育,凭优异成绩考入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后,她主动请缨赴甘肃农村,致力于行医救人。

1984年,醒华返京工作,不忘养育之恩,常怀挂念山西老母之心,定期向母亲白银翠寄送生活费。

成家立业后,洪醒华常带孩子探望白银翠夫妇,并接他们到北京照料了一段日子。

洪醒华对待亲生父母无微不至,事事考虑周全。谈及自己养育的八个孩子,张文心中充满感慨。

出人意料,赠予他人的孩子未曾历经磨难,而留在身旁的却历经艰险,数次濒死,生命岌岌可危。

抗战时,张文携长子洪武行军颇为不便。夜宿无子村民家,见洪武乖巧可爱,深得主人喜爱。

老妇人明白行军带子的困难,欲劝张文将孩子留给她照料。

此言易说难行,张文难忍离别之苦,坚决不放手,妇人见状,终未强求。

小洪武或许感受到了母爱,表现得十分出色。

红军穿越封锁线时,他紧抓张文衣角,不哭不闹,大眼凝视星空,默不作声,确保了队伍行踪未被暴露。

张文生第三女时亦艰辛。战乱时期条件困苦,她突然临产,无医在侧,仅洪学智一人相伴。

张文凭借生产经验主导生产,安排洪学智辅助其工作。

她指挥洪学智取来剪刀,于热水中消毒后迅速剪断孩子脐带。这一路历经的艰辛与磨难,唯有她心中最为明了。

革命战火纷飞时,众多家庭离散难聚,红军后代亦难寻双亲。战场上英雄捐躯,后方百姓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军民团结合作铸就今日盛况。洪醒华让两个无关家庭紧密相连,也让解放军与百姓心连心。

丁丽生在《江淮文史》1993年第06期中,讲述了洪学智女儿洪醒华幼年时的传奇经历,文章篇幅为40-47页加1页附录。

胡遵远在《红岩春秋》2023年第1期刊文,题为《洪学智率队开展“敌后小长征”》,页码34-40,DOI号为10.16684/j.cnki.hycq.2023.01.016。

胡遵远在《党史纵览》2022年第05期刊文,讲述开国上将洪学智夫人张文的故事,题为《四川女儿 安徽媳妇》,文章页码为41-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