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失败,逃避可耻但有用?从“适应性逃避”看逃避心理的价值
在人生的旅途中,失败如同一个不速之客,时常出现在我们的门前。面对失败,有人选择直面挑战,有人却选择转身逃避。那么,逃避真的可耻吗?在心理学的视角下,逃避心理究竟有没有用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一个有趣的心理学概念——“适应性逃避”。
案例分析

首先,让我们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探讨这个问题。小明是一个热爱创业的年轻人,他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一个创新项目上。然而,当项目进展到关键阶段时,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可能的失败,小明选择了暂时退缩,将注意力转向了其他领域。在外人看来,这似乎是一种逃避行为。但不久后,小明带着全新的视角和灵感回到了原来的项目,最终成功突破了困境。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逃避行为并非简单的放弃,而是一种“适应性逃避”。在心理学上,适应性逃避指的是在面对压力、困境或可能的失败时,个体暂时性地转移注意力或回避问题,以便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调整,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
PART.2
适应性逃避
适应性逃避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保护机制。它允许我们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暂时抽离出来,给自己一个缓冲和恢复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重新审视问题,调整策略,或者寻求新的灵感和解决方案。当我们准备好再次面对挑战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从容和有力。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适应性逃避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在某些紧急或关键时刻,我们需要迅速作出决策和行动,而不是选择逃避。此外,如果逃避成为了一种习惯,那么它可能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因此,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应该学会区分何时选择直面挑战,何时选择适应性逃避。当我们感到压力过大、情绪失控或思维僵化时,或许就是适应性逃避发挥作用的时候了。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去调整心态、恢复能量,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回归挑战。


PART.3
最后
总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逃避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情况下,适应性逃避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自我保护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失败。但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合理使用它,而不是让它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
今日推荐咨询师

李菁
李菁 中科院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小明央视心理团队”专家心理咨询师,对个人成长、青少年儿童心理案例有特别丰富的经验。电台特约心理专家嘉宾,高校特聘心理讲师。
从业8年超过4800小时的案例经验。参与过心理危机干预、认知行为*、精神分析、心理行为训练等心理学技术的专业培训和实践。长期接受督导和个人体验,
擅长领域:青少年心理问题 ,青少年抑郁情绪困扰, 厌学,学业压力,亲子沟通,青春期叛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