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绝对没想到,与辉同行跨年音乐会为他赢回了这些年丢掉的口碑

小申不哽咽 2025-01-06 22:01:00

提到钢琴家郎朗,多数人的印象大概停留在“高冷”两个字:高雅艺术殿堂里的尖子生,站在镁光灯下弹奏巴赫、贝多芬,掌声如潮;或是风格大胆到有些“浮夸”的舞台表现,手势比声音还吸睛。

但谁能想到,2025年跨年这晚,他居然坐到了董宇辉的直播间里,和观众云端“唠嗑”,还弹起了像《红楼梦》主题曲和《茉莉花》这样的中国传统旋律。这一幕既新鲜又震撼,也引发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艺术家到底需不需要“端着”,艺术跟大众之间的距离究竟能不能拉近?

其实,这已经不是郎朗第一次尝试“破圈”了。“破圈”这个词,说白了就是打破自己原来的舒适范围去干点别人没干过的事。在此之前,他就频频亮相各种综艺节目,比如担任《声入人心》里的导师,甚至挑战《披荆斩棘的哥哥》的舞台。这样的行为,虽然让一部分人觉得“不务正业”,但也确实让他吸引了许多原本对古典音乐没兴趣的年轻观众。说实话,这是一种冒险:守着自己的专业领域自然稳妥,但他显然想要更多。

从这些尝试中我们不难看出,郎朗似乎早已看穿了一个道理——时代变了,光靠在传统的音乐殿堂里演出,圈子再精英,关注度也终究有限。既然现代人更爱刷手机看直播,艺术家为何不能主动出击,把艺术送到大众身边?这次参与董宇辉直播间的跨年音乐会,无疑是他跨界计划的“2.0版本”:不仅仅是去增添曝光率,更是尝试与普通观众面对面走近,从谈论音乐到真正拉近彼此距离。

这场音乐会为什么令人印象深刻?除了郎朗这个名字本身的分量外,与他搭档的方锦龙也功不可没。方锦龙是谁?如果你是个民乐迷,会知道他是传统乐器中的大神级人物,琵琶、古筝、三弦,样样精通。两人这次合作的曲目,都有浓浓的中国味——《红楼梦》的柔情、浑厚的《三国演义》主题曲,还有那首耳熟能详的《茉莉花》。这些旋律既不复杂也不晦涩,却触及情感最深的部分。就像方锦龙在现场说的:“音乐是心与心的交流,无需用语言解释。”

更妙的是,董宇辉的直播方式给这场演出增添了不少温馨的氛围。他的直播从不追求所谓的强烈戏剧冲突,也不让人觉得压迫。他唠叨几句诗词、讲点生活哲理,顺带给观众科普两句钢琴知识,整个过程松弛又流畅。郎朗弹琴时,他耐心倾听;郎朗暂停时,他会接过话头调侃一句,观众瞬间破防。这种互动甚至比传统音乐会更“有味道”,让人觉得高雅艺术不再是离生活十万八千里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郎朗表现出的真诚更为关键。他提前几天就飞抵西安,为了这场音乐会认真排练,零点倒计时结束后还继续弹奏,为“云端”观众献上了结束曲。这种热情不仅打动了直播屏幕前的观众,还为他赢得了一片盛赞,有人直接在弹幕里留言:“郎朗真的让我爱上钢琴了,艺术也能那么接地气!”

回想郎朗以往的公众形象,绝对可以用“争议”二字形容。有人赞美他的才华,觉得他是古典音乐的代言人,但也有人批评他“太做作”,商业化甚至有点浮躁。但这次直播,似乎让他的形象更接地气——一位致力于传播艺术的“用心者”。

有人可能会问:他是真的想为艺术普及发力,还是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营销”?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不过不妨换个角度,只要让更多人能通过这种形式初步接触并喜欢上艺术,就已经是件了不起的事了。比如,很多观众在直播后对郎朗的曲目进行了搜索,还真就有人因此报名学了钢琴课——这难道不比传统音乐会票已经售罄却与大众无缘更有意义吗?

其实,郎朗这种打破传统表演场景的尝试并不是前无古人的“孤例”。就在世界范围内,很多艺术家都选择了和大众“贴贴”。比如,英国大提琴家约翰·凯文就曾免费在YouTube上直播他的大提琴演出,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美国小提琴家约夏·贝尔甚至在地铁站匿名表演,也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这些例子说明,当艺术摆脱“包装”,以更亲民的方式出现时,反而能焕发出新的魅力。而郎朗这次选择董宇辉直播间,也不过是同样逻辑在中国土壤上的一次本土化实践罢了。

新媒体的加持,让观众与艺术的距离被前所未有地缩短。更加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形式让艺术不再显得过于精英化,而是变成了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接触的文化养分。未来,当更多艺术家愿意主动出现在与以往形象不同的舞台上,或许关于“艺术究竟属于谁”的争论,将慢慢失去意义。

有人问,郎朗这次选对了吗?选对与否,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显然,这次跨界行动已经改变了无数人对古典音乐的偏见,也让这位钢琴大师在大家心中的刻板印象多了一层温暖和人性化的色彩。艺术或许不在高处,而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心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提到钢琴家郎朗,多数人的印象大概停留在“高冷”两个字:高雅艺术殿堂里的尖子生,站在镁光灯下弹奏巴赫、贝多芬,掌声如潮;或是风格大胆到有些“浮夸”的舞台表现,手势比声音还吸睛。

但谁能想到,2025年跨年这晚,他居然坐到了董宇辉的直播间里,和观众云端“唠嗑”,还弹起了像《红楼梦》主题曲和《茉莉花》这样的中国传统旋律。这一幕既新鲜又震撼,也引发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艺术家到底需不需要“端着”,艺术跟大众之间的距离究竟能不能拉近?

其实,这已经不是郎朗第一次尝试“破圈”了。“破圈”这个词,说白了就是打破自己原来的舒适范围去干点别人没干过的事。在此之前,他就频频亮相各种综艺节目,比如担任《声入人心》里的导师,甚至挑战《披荆斩棘的哥哥》的舞台。这样的行为,虽然让一部分人觉得“不务正业”,但也确实让他吸引了许多原本对古典音乐没兴趣的年轻观众。说实话,这是一种冒险:守着自己的专业领域自然稳妥,但他显然想要更多。

从这些尝试中我们不难看出,郎朗似乎早已看穿了一个道理——时代变了,光靠在传统的音乐殿堂里演出,圈子再精英,关注度也终究有限。既然现代人更爱刷手机看直播,艺术家为何不能主动出击,把艺术送到大众身边?这次参与董宇辉直播间的跨年音乐会,无疑是他跨界计划的“2.0版本”:不仅仅是去增添曝光率,更是尝试与普通观众面对面走近,从谈论音乐到真正拉近彼此距离。

这场音乐会为什么令人印象深刻?除了郎朗这个名字本身的分量外,与他搭档的方锦龙也功不可没。方锦龙是谁?如果你是个民乐迷,会知道他是传统乐器中的大神级人物,琵琶、古筝、三弦,样样精通。两人这次合作的曲目,都有浓浓的中国味——《红楼梦》的柔情、浑厚的《三国演义》主题曲,还有那首耳熟能详的《茉莉花》。这些旋律既不复杂也不晦涩,却触及情感最深的部分。就像方锦龙在现场说的:“音乐是心与心的交流,无需用语言解释。”

更妙的是,董宇辉的直播方式给这场演出增添了不少温馨的氛围。他的直播从不追求所谓的强烈戏剧冲突,也不让人觉得压迫。他唠叨几句诗词、讲点生活哲理,顺带给观众科普两句钢琴知识,整个过程松弛又流畅。郎朗弹琴时,他耐心倾听;郎朗暂停时,他会接过话头调侃一句,观众瞬间破防。这种互动甚至比传统音乐会更“有味道”,让人觉得高雅艺术不再是离生活十万八千里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郎朗表现出的真诚更为关键。他提前几天就飞抵西安,为了这场音乐会认真排练,零点倒计时结束后还继续弹奏,为“云端”观众献上了结束曲。这种热情不仅打动了直播屏幕前的观众,还为他赢得了一片盛赞,有人直接在弹幕里留言:“郎朗真的让我爱上钢琴了,艺术也能那么接地气!”

回想郎朗以往的公众形象,绝对可以用“争议”二字形容。有人赞美他的才华,觉得他是古典音乐的代言人,但也有人批评他“太做作”,商业化甚至有点浮躁。但这次直播,似乎让他的形象更接地气——一位致力于传播艺术的“用心者”。

有人可能会问:他是真的想为艺术普及发力,还是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营销”?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不过不妨换个角度,只要让更多人能通过这种形式初步接触并喜欢上艺术,就已经是件了不起的事了。比如,很多观众在直播后对郎朗的曲目进行了搜索,还真就有人因此报名学了钢琴课——这难道不比传统音乐会票已经售罄却与大众无缘更有意义吗?

其实,郎朗这种打破传统表演场景的尝试并不是前无古人的“孤例”。就在世界范围内,很多艺术家都选择了和大众“贴贴”。比如,英国大提琴家约翰·凯文就曾免费在YouTube上直播他的大提琴演出,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美国小提琴家约夏·贝尔甚至在地铁站匿名表演,也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这些例子说明,当艺术摆脱“包装”,以更亲民的方式出现时,反而能焕发出新的魅力。而郎朗这次选择董宇辉直播间,也不过是同样逻辑在中国土壤上的一次本土化实践罢了。

新媒体的加持,让观众与艺术的距离被前所未有地缩短。更加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形式让艺术不再显得过于精英化,而是变成了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接触的文化养分。未来,当更多艺术家愿意主动出现在与以往形象不同的舞台上,或许关于“艺术究竟属于谁”的争论,将慢慢失去意义。

有人问,郎朗这次选对了吗?选对与否,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显然,这次跨界行动已经改变了无数人对古典音乐的偏见,也让这位钢琴大师在大家心中的刻板印象多了一层温暖和人性化的色彩。艺术或许不在高处,而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心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2

小申不哽咽

简介:知识无穷尽,专注分享趣味科普人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