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聊经典电视剧,《一年又一年》,这部戏它最经典的地方,就是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一年又一年》的第二集里,有这么一个桥段,就是家人来了一个农村亲戚,在他们家是又吃又喝,临走的时候,家里又给他大包小裹的拿了一堆东西,就这个事儿我小时候印象特别深刻,谁家都有几个农村的亲戚,他们只要一来串门,那就是这个家的大事,以前我姥姥经常说,农村一旦来亲戚了,这个月想攒个30、50的就不可能了。
我小的时候家里就有一帮农村的亲戚,他们一来那是又吃又拿,当时的人都勤劳朴实,城里生活再不好也比农村强多了,当时我听我姥姥说,一个农民一年能攒下的钱也就二三十块,这个钱放在今天最多吃一碗牛肉拉面,我有一个舅姥爷,小时候我对他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饭量惊人,蒸的包子一个人能吃二斤到三斤,这个让我是刮目相看的,他是一边吃一边冲我笑,就说城里孩子没挨过饿,不像农村,我这个舅姥爷不光吃包子,吃馒头不就菜,他也能吃个一斤二斤,这个事是我亲眼目睹的。

当时农村是真穷,临走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姥姥买了20斤的挂面,买了20斤的腊肉,再给他拿30块钱,农村没有冰箱挂面和腊肉都能放得住,还好,当时我们家的农村亲戚不多,一年来个一两个还能扛得住,要不然每一个月都来这么一回,你是真扛不住,但是这种事一直到了90年代初,这帮农村亲戚日子都过好了,后来他们来串门,那都是大包小裹的给我们家带东西,大部分都是农村的特产,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回,就是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家里过年肉不好买,于是我们家人就开车到了农村,当时农村过年的时候杀猪,我们家扛来半扇猪,那就是把猪脑子去掉,扛了一半回来,当时大人们也是着急赶路,这半扇猪就没切,拉着就回来了,到家傻了这猪怎么切,于是找了一个卖猪肉的,给了卖猪肉的一笔钱,他把一块一块都切好了,后来他们的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又是扣大棚,又是搞养殖,这些年还整起了农家乐,一个全成了土财主。

当我看到《一年又一年》的剧情的时候,我是特别有感触的,还有在那个年代最怕的事儿就是涨价,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搞的还是统购统销,家家都得备上各种的票据,有猪肉票,还有粗粮票,邮票还有一个布票,反正就是各种票据,翻箱倒柜找的挺不容易。当年你有钱未必好使,你得有票,你买什么东西都得有票,买粮得有粮票,买油得有油票,买肉得有肉票,你买布还得有布票,什么自行车电视机你都得有票,当时我印象不是很深刻,我妈曾经跟我说过,说是电视和报纸上就会发新闻,说某年某月某日开始物价要涨,什么物价要涨涨多少钱,写的是明明白白的,大家一看物价要涨,赶紧去供销社抢东西,有什么抢什么,肉、蛋、奶、布、油,看见什么,哪怕是酱油和醋他也要抢。当年我们全家齐上阵,在供销社门口站大排,那个时候我太小了什么都记不住,但是我那帮哥哥姐姐参与了这次抢购,有大人事要办,孩子就在那站排,他们站排的标配是什么?

首先跟那干站着,他没意思,那个年代又没有手机,又没有平板,看什么,小人书,我们那时候叫小人书,我翻箱倒柜找到的这是铁道游击队,这个是血染洋行,杨吉锄奸,这就两本了,哪天我再给你翻一翻,我再讲讲小人书的事小人书,一边看小人书一边在那站排,然后得有零食。我前两天看到的崩爆米花的,不脆了是不是,玉米的,当时我路过崩爆米花的,我女儿问我这是什么,一声巨响,我说这是爆米花,然后我刚才吃那个是苞米的,还有是江米的,哪个都行,原来我记得,崩爆米花放一勺糖精,现在人们都注意健康了,不放糖精了就没味了,我小时候就碰过这崩爆米花的,拿一茶缸的苞米粒,可能拿5毛钱,然后糖精他出崩一锅,那一锅能吃一礼拜,天天等等他崩爆米花什么时候来,他有个大锅然后有个炉子就搁那转,转完了看那个表差不多了砰一声巨响,当年崩爆米花的买卖特别好,因为那个年代没有什么零食,所以在《一年又一年》里,我们发现了好多当年的老物件。还有12寸的电视机,当年我们家住大杂院,12寸电视机我们家是第一个拥有的,那个年代我还没出生,但是我的母亲记忆犹新,电视机刚来的晚上信号不是太好,于是我的父亲找人在厂里做了一个超长的室外天线,就放在平房的顶上,当天晚上电视信号就好了,一个大杂院里坐了100多人,又是吃橘子,又是嗑瓜子,又是嗑花生,等到10点电视节目全都结束的时候,院里的那些什么橘子皮、瓜子壳、花生壳都没脚面子,当时好多邻居就说,说我们家是大杂院里,第一个实现4个现代化的。

后来我心里琢磨,有电视和实现4个现代化,有1毛钱关系,但是当年在大杂院里,我也是过了将近10年的,对感情相当的深厚,那个年代那是肉有肉的味,菜有菜的味,人有人情味,上一集我就讲过了,大杂院里大部分人都在一个单位上班,不管我父母多忙,就是回来不能给我做饭,我是挨家的吃,看谁家的饭菜好,今天就在谁家吃饭。当时有一句俗语,说我这样的孩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到现在什么大娘,大婶那些人的手艺我都记忆犹新,就算后来回迁了,在一个小区里,大家见面也是格外的亲切,现在想想那些大婶大娘,现在已经七八十岁了,我从小就是吃他们饭长大的,自从住了楼房之后,这种感情就慢慢淡了,但是我现在最好的朋友,都是当年一起住大杂院的那帮发小,像是粮票、邮票、肉票这些票据,我现在正在慢慢的去整理,家里都有,我姥姥最爱干的事,就是攒东西不扔,我一定能把这些东西找出来,我们单做一集关于粮票、油票、肉票的节目。最近我把这些文物都凑上手,给大家好好说一集。

话又说回来,《一年又一年》的确是一部好作品,这部戏的男主角是一个大学生,当年一个家里要是出了一个大学生,绝对是祖坟冒青烟了,那个年代大学没有扩招,而且上大学国家管,我是2002年上的大学,当年北大的学费是4200块钱,我问了一个94年上大学的研究生,他告诉我94年上大学的时候,一年的学费才500块钱,后来我问了一个八几年上大学的老师,他说八几年上大学根本不要学费,他上大学一个月就要伙食费就可以了,当时我心里这个郁闷,凭什么轮到我,一年要4200块钱的学费,这个事一直到了2017年,北大的学费才涨到了5200,今天想想5200块钱,在北大读一年书,您不觉得物价太便宜了,仔细一想您在北大上课教书的,全都是翘楚级的人物,他们课一堂课得多少钱,心里没点数吗?所以5200块钱那就不叫钱了,按照今天这个物价,您在北京大学读一年书,才收你5200块钱多合适,所以我要对这些高考的中学生说一句,您高考的成绩越好,考的大学越好,您就赚的越多,因为越好的大学国家的补助就越多,这事您是占便宜的,但是我说的5200只是学费,这里边还有住宿费饭费,还有其他费用等等,但是最大的一块还是学费,所以当年一个家庭供一个大学生,并不是太费劲的事儿,因为国家不收学费,今天咱们《一年又一年》,这部电视剧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