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升级传统制造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
石化、钢铁、建材、装备、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是青岛的优势产业,这些领域诞生了海湾集团、青岛特钢、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等一批知名企业,它们也挺起了青岛城市经济发展的脊梁。即便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制造业依然是青岛的顶梁柱。近日,我市发布《青岛市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传统优势制造业质量效益全面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高端化发展提速增效,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过60%;智能化改造走深走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6%。
推进重大成果产出和运用转化
无论是在石化、钢铁、建材等重工业领域,还是家电、纺织、食品饮料等轻工业领域,想要远离价格战,高端化几乎成为企业的唯一选择。
近日,海尔智家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海尔智家实现营业收入达2859.81亿元,同比增长4.29%;归母净利润达到187.41亿元,同比增长12.92%。产品的高端化成为海尔智家2024年企业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海尔智家积极把握以旧换新机会,发挥高端产品与品牌优势,第四季度国内收入增长超过10%。其中,卡萨帝通过强化原创科技、丰富套系阵容以及推进数字化营销变革,2024年继续高增长,尤其是第四季度收入增幅超30%。
青岛啤酒同样在高端化上持续发力。青岛啤酒2024年财报显示,企业全年中高端产品销量达315.4万千升,占比提升至41.8%,主品牌吨价同比提升1.5%至4263元/千升。奥古特A系列、尼卡希白啤等创新产品的推出,不仅丰富了产品线,更成为拉动利润增长的新引擎。
《实施方案》从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企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等三个方面增强高端供给能力。《实施方案》提出,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鼓励国有企业、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建立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通过市场化机制参与重大科技设施、大型试验仪器开放共享,深化产学研协同攻关。加快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一体化推进重大成果产出和运用转化。
建成25家国家级智能工厂
当今,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格局。青岛企业抢抓数字化转型新机遇,实现了新技术之下企业转型的腾空一跃。
灯塔工厂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手段,运用先进的工业4.0技术和理念,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自动化、精确化和优化的示范者。去年10月,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22家制造企业加入全球灯塔网络,其中,山东新入选3家,分别是单一工厂灯塔——海信日立空调系统,端到端灯塔——海尔(胶州)空调,可持续灯塔——青岛啤酒。青岛累计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4家,灯塔工厂数量列全国首位。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写着制造业的发展逻辑。《实施方案》提出,拓展“人工智能+”应用。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应用,全面建设自动化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发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一业一策、一企一案”赋能重点行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深化海洋传统产业数字赋能,大力发展智能海工装备。到2027年,建成25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工厂、12个左右省级“产业大脑”。
打造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城市的竞争核心就是制造业的竞争,而制造业的竞争已演变成产业集群之间的比拼。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最新一批3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青岛仪器仪表集群以及青岛牵头的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算上已入选的青岛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集群,青岛已有4个产业集群入列“国家队”。
提升传统制造业集群发展能力无止境,《实施方案》提出,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重大石化项目建设,开发高品质特钢、先进合金等新产品,提升建材深加工比例和产品附加值,提升轻工、纺织产品供给能力和需求适配能力,全面焕发石化、钢铁、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优势制造业新活力。支持地理相邻、产业相关的区(市)联合培育纺织机械、电力装备等特色产业。到2027年,打造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8个支柱型雁阵产业集群、1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