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而亡,陈涉以一戍卒起事,终点燃六国灭秦之火

梦沉古道 2020-12-08 19:26:10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上文这段节选自贾谊的《过秦论》上篇,主要说了秦朝(秦国)又一个小地方,逐步壮大,任何统一天下。但陈涉出现了就短暂亡国,并总结其主要原因为不仁义。那么这就抛出一个问题,秦真的亡于不仁义吗?

现代人不好臆断2000多年前的事,贾谊作为离秦代不远的汉初(汉文帝)对于秦国强大一时,却又二世而亡,有过比较深刻的研究,并连作上中下三篇《过秦论》。贾谊的文中切中了一个要害,那就是因为秦的不施仁义,才有了陈涉等人的揭竿而起。仁义不施,确实是秦灭亡的原因,但秦施仁义就能够保证二世不亡吗?况且秦法的严酷不是一天两天了,秦是以变法而兴起的。为何秦不在变法后,变弱直至被其他战国强国灭掉,却反过来更强大呢?

笔者觉得,秦之灭亡,并不是简单的仁义不仁义的问题,贾谊作为一个有志辅佐君主的青年,他必然要极力推崇自己的主张,他是儒家思想在汉初的主要继承者,他的“仁义”思想完全符合儒家理念。而力主秦国强势的商鞅等人属于法家,中心思想就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秦国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实现一家独大,和变法以及人才引进有很大关系。秦作为西部诸侯国,地利不如中原地区,富庶不如齐国,整体实力只能说是中等。改变旧有的秦法,扭转了崤之战,给秦国带来的影响,秦逐步强势。

秦伯相对较低的出身,在非常讲究等级的周代是吃亏。秦一统天下,是依靠军事手段实现的,也就是暴力完成的。这种暴力是秦在变法之后取得的巨大优势,同是还有东方六国在历次大战中出现的失误。从古至今,都把秦的成功当作逆袭,六国人在当时也应该这样想。尤其秦文化在当时并不是主流文化,秦的统一在已经习惯了诸侯时代的六国旧民那里完全无法接受,并且觉得是耻辱。而秦虽然为了确保六国之民不造反,把武器收缴起来铸造了12个金人。但秦始皇并不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没有了兵器,不代表百姓不能造反。

秦始皇在位的时候,依靠其强大的个人威望,在支撑着秦国。秦始皇建立了300万平方千米的大帝国,他应该是陶醉的,毕竟这是前无古人的,他也变得暴虐,希望依靠武力维护统治。六国人几次反抗都失败了。但秦国无论人口还是面积都无法和六国比,一旦六国人尤其六国贵族和秦的矛盾加剧,秦亡的危机就会重演。而作为帝国的建立者秦始皇却在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博浪沙遇刺说明六国贵族并没有死心,只是缺少机会。挣扎着,始皇帝依靠自己建立的庞大帝国体系,维系着大秦帝国最后的尊严。

秦始皇病逝在巡游途中,随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还有始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痴迷长生不老的始皇帝,在位时并没有指定继承人,赵高就联合李斯拥立了胡亥(此时有争议),有长立幼历来不详,赵高等人作为秦朝的重臣,没有考虑秦的未来,而是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胡亥继位。戍卒陈涉、吴广以“误期当斩”为由,点燃了亡秦的第一把火,虽然陈涉被列入世家,但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其是真的“世家”。只不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出了六国贵族的心声,自此,反秦之火点燃,秦之亡以成必然。

此时的二世皇帝刚刚处死了对皇位最有威胁的兄长扶苏,正在向自己的兄弟姐妹动手,和自己有亲缘的人,只留下了公子子婴,老秦人的帝国开始走向崩塌。章邯等人在苦守三秦,奈何赵高专权,咸阳已乱,中兴的机会已然没有。杀害胡亥的赵高,同时宣布秦去帝号,继位的公子子婴只是秦王,妄图重新回归诸侯的位置。时过境迁,秦回不到战国,六国也回不到战国,项羽、刘邦等人一鼓作气完成了灭秦之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样的景象,只能在回归历史中看到。

秦兴于法,亦亡于法。面对打天下与治理天下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始皇帝迷失了方向,赵高带偏了方向,子婴没有了方向。对比素有“第二次秦灭六国之争”的楚汉战争后,刘邦等人选择了休养生息,汉得以延续400余年。如果始皇帝身边能够有一个贾谊这样的重臣呐喊,告诉他,施仁政,缓和战争给六国人和老秦人带来的创伤,或许秦作为统一王朝会更长久。其实比秦朝早100多年的亚历山大帝国也经历着昙花一现的巅峰,打下的天下和守的住的天下永远是两回事。创业难,守业更难,艰辛中前行的中国,唯有捋起袖子加油干,守住伟业,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