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您知道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是哪一次吗?
不是官渡、赤壁、夷陵这“三大战役”中的任何一场。
发生于257年五月-258年二月的寿春之战,及同时进行的姜维“八伐”,才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当时,在寿春战场,司马昭出兵26万,淮南“拥曹派”诸葛诞出兵14、5万,吴军出兵8万,双方总兵力近50万!
同时,在西线,姜维也出兵数万响应,与邓艾、司马望在长城(今陕西周至附近)对垒,双方总兵力又数万。
可以说,东、西两线,参战兵力很可能超过了50万!
这一次,吴蜀与魏国的“反司马派”联合起来,一同打击司马家!几乎可以视为三国共同的“自救”。
然而,这次行动,司马家却在付出代价不大的情况下就取胜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刺破脓包,大战一触即发司马家夺权后,很快就“搞定”了各地。
唯有淮南地区的军队,屡屡反抗司马家。
此前,淮南地区已经发生了“二叛”。
当时,诸葛诞站在司马家阵营,不但斩杀了毋丘俭的使者,还布告天下,并第一个攻入寿春城内!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诸葛诞意识到自己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解决的目标,便开始为起兵做准备。
256年,诸葛诞借口吴军来犯,请求增派10万大军进入寿春,以充实自己的力量。
司马昭可不傻,看出了诸葛诞的企图!
司马昭看出:诸葛诞在淮南有一定的根基,既有反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力必然进一步增强!
所以,早解决祸小,晚解决事大!绝不能看着诸葛诞准备好了从容起兵!
于是,257年五月,司马昭表示:诸葛诞劳苦功高,应该担任三公之职呀!现在升您为司空,请你立刻回洛阳来就职!
诸葛诞也不傻:这不是把我调回洛阳,弄死我吗?
于是,诸葛诞召集淮南、淮北屯田官兵10余万人,以及扬州新归附能当兵者4、5万人,调集1年军粮,企图据寿春起兵!
同时,诸葛诞又以小儿子诸葛靓为人质,请求东吴增援!
天赐良机!东吴大喜,立刻令将军全端、唐咨等人率兵3万,与“二叛”时来投的文钦一起秘密增援寿春!
此时,诸葛诞尚未公开造反。
但是,探知此事后的司马昭知道:诸葛诞是铁了心要造反了!
而且,司马昭也看出了诸葛诞的企图:诸葛诞必然吸取“淮南二叛”时毋丘俭、文钦轻率疾进的教训,必然是要外联吴军,集结力量,所谓“变大而迟”,等实力集结好了再起兵!
还是那句话:早解决祸小,晚解决祸大!
于是,司马昭采取了“与四方同力,以全胜制之”的方针:调青、徐、荆、豫及关中部分游军,会合中军,中外众军26万,直接攻向寿春!
司马昭的行动,就是捅破脓包,主动与诸葛诞及吴军摊牌,来战吧!
而同时,司马昭的调令,在西线也带来了连锁反应!
由于调动了关中部分游军,因此,关中地区的实力被削弱了!
不久,姜维出兵,一则为响应盟友吴的军事行动,二则企图趁虚有所突破!
而且,这一次,姜维没有再在偏远的陇西用兵,而是直接进军关中!
如此,吴、蜀,及魏国的“反司马”势力联合起来,发起了联合军事行动!
大家都知道:诸葛诞如果败了,司马家控制淮南,那么,魏国就再没有反抗司马家的势力了,魏国也要完了!而如果司马家彻底搞定魏国,再集中力量对付吴、蜀,吴、蜀也没有什么机会了!
可以说,在这一刻,魏、蜀、吴三个相互搏杀了半个世纪的势力,命运被绑在了一起!
大家只有一个敌人:司马昭!
棘手就兵力而言,司马昭仅在寿春战场就投入了26万人,其实力超过了3家所投入的总和。
但是,整个战略态势,对司马昭是非常不利的。
以寿春战场而言,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四种:1、司马昭以不大代价全歼叛军,夺回寿春,并击退吴、蜀,平叛胜利;2、司马昭以惨重代价歼灭叛军,夺回寿春,并击退吴、蜀;3、、司马昭击退吴蜀军,夺回寿春,但叛军逃亡东吴;4、司马昭阻援攻城失利,平叛失利。
四种结局,只有第一种是可以接受的!
第四种情况,显然是彻底的失败,不需多说。
第三种情况,对司马家也是一场灾难!
寿春城内的叛军本是魏国的国防力量,规模达14、5万。这个规模比蜀国全国的兵力总数还多很多!
如果这14、5万人进入东吴,对于总兵力只有23万的东吴来说无疑是发了一笔天大的财!
第二种情况,同样是一场灾难!
毕竟,尽管是吴蜀与寿春叛军一起行动,但14、5万寿春叛军在敌军中占了大头。
如果司马昭付出惨重代价歼灭叛军,那么,本质上是吴、蜀怂恿司马昭重大自残一次!
所以,司马昭只能求一个结果:以不大代价,全歼叛军并成功阻击吴蜀!
这个仗,很难打!
司马家开局即牢牢掌握主动形势复杂,战线漫长,司马家当如何应对呢?
1、寿春战场:迅速进围+围而不打
(1)、迅速进围,占据地利。
诸葛诞的企图是“坐大而迟”,充分集结力量而图后举!
因此,司马昭首先就要粉碎其“坐大”的企图!
于是,司马昭令王基为镇东将军,率军迅速出击,与将军陈骞等人一起合围寿春!
随即,王基等人火速进军,并立刻里外设双层包围,一面阻援,一面围城,立于不败之地。
只是,文钦也很熟悉寿春地形!
文钦等人利用王基刚到寿春城时,尚未完成合围的时机,率领吴兵就从城东北利用山险突入城中!
(2)、围而不打。
王基在完成合围后,提出请求:立刻攻城!
司马昭拒绝:坚城在前,吴军援军在后。强行攻城不能克而敌袭我后就糟了!即便战而胜之,也是死打硬拼,伤亡惨重!
所以,只能围,不能打!
如此,魏军围住寿春后,深沟壁垒,扎稳脚跟,既是长围久困,又是反客为主,以守为攻。
如此,司马家也就“反客为主”,可以在自己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打击吴军和叛军了!
2、关中战场:加强指挥力量,以守对敌。
姜维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对手!
但是,自段谷之败后,蜀军的实力是不足的!即便从关中抽调了一些部队东下,姜维军仍然没有什么优势!
唯一值得忧虑的是:坐镇关中的司马望,其军事才能不如姜维,很可能要吃亏。
所以,司马昭调坐镇陇右的邓艾率军来加强关中!
在邓艾面前,姜维还能耍出什么花招吗?
如此,西线可以无忧也!
如此,在东西两线,一开局,司马家就牢牢掌握了主动!
大将各显其能,进入必胜之局司马昭的战略布局,使司马军开局即掌握了主动权。
而东西两线的主要将领,则各显其能,使局势进一步有利于司马家。
1、西线,料敌于先,立于不败。
姜维出骆谷,到达沈岭。
邓艾很快就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了关键点:长城。
长城,是魏军存粮重地,且防御薄弱。
显然,姜维的计划,是以袭击手段,夺取魏军在骆谷出谷口的粮仓,从而掌握主动!
既然识破了姜维的企图,又怎么会让你轻易得手呢?
邓艾与司马望迅速合军据守。
姜维遂在抵达芒水后,沿山扎寨。
邓艾、司马望遂在近水处扎营,牢牢封锁其前进之路。
袭击不能得手,强攻又难以得利,姜维遂不断派人挑战。
邓艾、司马望坚壁不出。
如此,姜维一路,虽还在硬着不退,但已计无所出,不足为虑了!
2、东线,围城打援,毁其粮道。
此时,吴军朱异率3万吴军抵达寿春城下。
司马昭为避免内外夹击的态势,命令王基放弃围城,屯于寿春北山。
王基拒绝:解围则使城内之敌行动自由,而我军军心动摇!我军现在已经深沟高垒,人心安定,不可再动!
司马昭尊重了前线将领的意见。
战后,司马昭表示:我亲临现场,才知道你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佩服你坚持正确意见的勇气!
随即,寿春城内的文钦组织了多次突围作战,皆不利而退!
在挫败城内守军的突围企图后,魏军开始正式转入“打援”作战。
首先,魏军集结机动部队,对城外3万吴军发动进攻。
3万吴军,如果与城内密切配合,将很棘手,但如今既与城内无法协作,也就不难对付了!
很快,魏军组成的机动兵团击败了朱异,并在追击上杀伤吴军2000人。
这时,吴国又进行了大规模动员,增兵5万来战!
朱异将辎重留在途中都陆后,再次杀回到寿春城南!
魏军遂以奇兵袭击都陆,烧光了朱异军资粮草!
朱异率部退却,与孙綝靠拢。
孙綝令朱异继续死战!
朱异认为,粮草辎重都没有,这仗怎么打?
于是,孙綝怒斩朱异!
朱异乃吴国名将,他被杀后,吴人士气低落,不敢再战。
孙琳只好率领吴军撤走!
如此,司马昭打援成功了!
多方误敌,加速胜利但是,此时,形势依然很紧张。
一方面,吴军虽然撤走,但实际上损失的兵力并不大,仍然有可能卷土重来!
另一方面,寿春城坚粮足,如果不付出重大代价,仍然很难在短时间内破城,而如果旷日持久,顿并坚城之下,锐气丧尽,形势仍然可能随时有变!
而同样重要的是:如果寿春之敌认为已经成为孤城的寿春无论如何也守不住,就可能拼死突围!如此,又是一场血腥的死战,伤亡必然惨重!而万一14、5万人的突围取得成功,则可能投奔东吴!
所以,司马昭决心:多方以误之!
1、散布假消息,“留下”寿春敌军。
司马昭收买对方间谍,放回城中,散布假消息:魏军粮草不足,其势不能长久,而吴军仍然很快就会来援!
“心大”的诸葛诞果然上当!
诸葛诞不但不组织突围,为了安抚军心,还下令放宽用粮标准!
如此,寿春城内的粮草加速消耗!
2、瓦解。
这时,寿春城内诸将出现了分歧。
因此,一些将领开始越城而出,投降魏军。
司马昭遂抓住机会,进一步促其瓦解。
司马昭让来降的吴将回去散布谣言:吴国因为寿春之战不利,要斩杀吴军众将家属!
吴军众将大惊,许多人率军出降!
城中震怖,不知如何是好。
3、以较小代价粉碎突围。
到此时,诸葛诞、文钦才开始组织突围。
然而,此时,守军战力已经大衰,而城外魏军工事已经非常牢固。
如此,反而是城内守军带着攻城器械突围,而围城军居高临下,使用发石车等打击突围之敌了!
毫无疑问,突围···失败了!
4、大度收降,彻底瓦解。
突围失败后,文钦与诸葛诞矛盾激化。
文钦被诸葛诞所杀后,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鸳、文虎归顺司马昭。
文钦,本为魏将,是“淮南第二叛”的主角之一,其罪当族。
而文鸳在“淮南第二叛”中奋勇作战,惊得司马师眼珠迸裂,这是司马师去世的重要原因。
所以,文鸳某种程度上又与司马昭有“杀兄之仇”。
无论是于公于私,文家兄弟都是必须处死的!
但是,司马昭宣称:文钦罪不容诛,其子自然也应杀!但是,杀二人是坚定城内必死之心!所以,我们宽恕文鸳、文虎兄弟!
随即,司马昭派人在寿春城下高喊:文钦的儿子都不杀,何况其他人呢?
如此,城内人心彻底瓦解!
5、轻易破城!
不久,司马昭亲临围上,发现城上的守军弓箭收引而不发。
司马昭判断:城内之敌斗志已经瓦解,现在是破城的时候了!
于是,魏军立刻发动四面围攻!
果然,很快,城就陷落了!
诸葛诞突围时被杀,吴将唐咨等人投降!
随即,司马昭表示:淮南吏士,被诸葛诞劫掠叛乱的,只诛杀首恶,余皆不问!
如此,寿春及附近的抵抗彻底瓦解!
此时,西线姜维得知后,也退兵!
如此,这场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作战,就以司马昭的完全胜利而结束了!
寿春之战,及同期的姜维北伐,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作战!
此战,形势对司马昭是不利的。
就绝对力量而言,司马昭军26万,而三方敌军数量也达20余万,魏军不战绝对优势。
就战略态势而言,司马昭既是内外受敌,又是东西同时受敌,情况不利。
就战役目标而言,此战本是魏国内战,且敌军中大多数本是魏国自己的国防力量,因此,司马昭既要避免自己过多伤亡,也要避免寿春守军伤亡过多,难度极大!
这种情况下,司马昭以较小的代价就取得了完全胜利!不但平定了叛乱,而且,对淮南地区国防力量的杀伤也不多,魏国国力保存比较完好!
如此,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司马家代魏了,而一旦司马家解决了内部问题,吴、蜀的灭亡,也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司马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关键在于司马昭的高明指挥。
面对多面危机,司马昭思路清晰,在确定寿春为主要威胁的情况下,适当削弱西线力量,以集中足够力量于主要方向。
在诸葛诞尚未公开叛乱的情况下,司马昭抛弃幻想,果断迅速出击,展现出极大的魄力,更使魏军开局即牢牢掌握了主动!
此后,司马昭对寿春之敌围而不打,对西线蜀军只以适当兵力防御,而以重点用于对吴军打击,使战局越来越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最后,在吴军被击退后,司马昭又以分化瓦解、多方误敌之法,充分削弱、瓦解寿春之敌后,再根据观察的情况发起总攻!
整个过程,主动权牢牢在手,一切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