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死于日本?

no smoking 2024-08-28 21:12:22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还是逃往日本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取,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彭空死处。”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详细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感染着千百年来的读者。诗歌在给人唯美艺术享受的同时,更让人想人非非,甚至推断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坡。 日本知名女星山口百惠2002年接受访问时,曾宣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 于是有人站出来说,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和塑像,还有一个被称为“杨贵妃之乡”的久津村。很多人便开始相信那个久远的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逼迫下,其中一名侍女代替她而死,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辗转到了今日的日本山口县久津村。美人之死终让人觉得惋惜,但事实上杨贵妃并没有因人们的美好幻想而免遭一死,更没有逃到日本。

据史料记载,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诈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人朝讨杨国忠”,兵起范阳,同年12月攻陷东都洛阳。当时,深受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兄妹得罪了太子,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河北盗起(即‘安史之乱'),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 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情,帝遂不行内禅。”这样一来,皇太子李亨自然恨透了杨贵妃兄妹,为后来的贵妃之死埋下了伏笔。

公元756年5月,玄宗皇帝举众西逃,仓皇中的杨贵妃、杨国忠等人丝毫没有注意到,太子李亨已经将护驾的禁军大将陈玄礼收买。据史料记载,逃离长安后的次日,玄宗一行来到了距长安百里之遥的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境内)。当时李隆基、杨贵妃二人正在驿站内休息,驿站外随行的吐蕃使者因没有东西吃与杨国忠争吵起来,陈玄礼趁机向禁军官兵宣布:“杨国忠打算谋反。”

一些没有被陈玄礼收买的士兵半信半疑,但陈玄礼指着不远处与吐蕃使者说话的杨国忠,煞有介事地宣扬杨国忠要挟持皇上进行政变,蒙在鼓里的士兵看见杨国忠与吐蕃使者发生争吵,认定杨国忠准备造反,乱箭齐发,将其射死。厄运很快就降临到杨玉环的头上。《旧唐书·后妃传》 中云:“(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继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兰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关于杨贵妃之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得更为详细:“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陈) 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日:‘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日:“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高力士日:‘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人视之。”

中国有句古话叫斩草除根,陈玄礼是最关心杨贵妃死活的人,绝不可能随便让宫女代替,给杨贵妃留下找他报仇的机会。因此,在关系身家性命这点上陈玄礼不会马虎。更何况,兵荒马乱如何能找到一个跟杨贵妃如此相像的宫女?所以杨贵妃没死一说很难找到有力证据。

根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 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土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 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否则李隆基就不会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诏令改葬,掘墓后发现紫褥、香囊等,这与《肃唐书》中的“裹尸以紫茵”的记载相吻合。最重要的是掘墓后,杨贵妃的墓并非空穴,而只是"“玉颜不见”--肌肤已坏。这就足以驳斥“不见户体”的谣传,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颜不见”应理解为“尸体已腐”,面不是“不见尸体”。

通过以上证据,可以充分证明,杨玉环确实死于马嵬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