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朱德元帅家里出了件怪事。
居然有小偷闯进了朱德位于中南海的家,还撬开了一个箱子。
虽然小偷没有盗走什么财物,但周总理听到之后,立刻意识到,事情不妙。
随后,他立刻安排,将贺龙一家从西花厅转移到玉泉山附近保护起来。
可纵然如此,也没能保住贺龙,不久,贺龙还是含冤而逝。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风波骤起关于这一切,还要从1966年说起。
这一年,四人小组恶意散播谣言,污蔑贺龙是“大土匪”,凭空捏造他各种罪名。
这些恶意中伤的话语,先是在别有用心之人的小圈子里传播,而后借助混乱局势,迅速在社会各角落扩散开来。
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受蛊惑,对贺龙投来了怀疑和异样目光,其声誉遭受极大损害,陷入无端舆论漩涡。
进入1967年,对贺龙的迫害更是变本加厉,将他和家人拖入无尽深渊。
当年初春,一群人粗暴的踹开了贺龙家的大门,蜂拥而入后,便疯狂翻箱倒柜,屋内瞬间一片狼藉。
在贺龙书房,存放战斗纪念品的柜子遭了殃。
里面有他在各重要战役中获得的勋章、奖章,却都被随意扔在地上践踏,有的还被当作“战利品”揣走。
还有一沓沓与老战友往来的珍贵信件,被当成“罪证”,被宣读、歪曲解读后,或撕毁,或扔到火盆里烧掉,贺龙十分难过,却无力阻拦。
卧室里,贺龙妻子薛明的私人首饰被洗劫一空。
记录一家人生活点滴及与战友合影的相册,也被胡乱撕扯,照片碎片散落一地。
与此同时,贺龙本人的人身自由遭到极其严重限制,被非法软禁在家,身边围着态度恶劣的监视人员。
以往清晨习惯在院子里打太极拳的贺龙,如今只要走到院子,监视人员便围上来呵斥。
他据理力争,换来的却是更粗暴推搡和辱骂。
看书看报权利也被剥夺,只要贺龙拿起书报,监视人员就冲过来夺走,还冷嘲热讽。
他想帮妻子做些家务,同样被阻拦,正常举动成了奢望,被困在小小天地里,尊严遭践踏,自由被剥夺。
就在贺龙遭受残酷迫害、陷入绝境之时,周总理挺身而出,开启艰难的保护之路。
为保障贺龙一家的人身安全,周总理决定,安排他们转移至西花厅附近的一处住所。
西花厅是周总理办公与居住之所,周边安保相对严密,周总理觉得此处便于照应,能让贺龙一家暂避风头。
为确保转移万无一失,周总理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先是精心规划转移路线,挑选了一条避开激进势力聚集区和眼线众多地段的路线,需穿过几条少有人走的小巷子与偏僻街道,虽路程增加,但安全性高。
接着,周总理亲自挑选护送工作人员,要求政治可靠、严守纪律且保卫经验丰富。
车辆选择上,挑了一辆外观普通、不易引人注意的车子,安排技术娴熟的司机提前全面检查调试,确保行车无故障。
转移那天,周总理守在电话旁时刻关注进展。
得知贺龙一家顺利抵达西花厅附近住所后,周总理悬着的心才稍放下一点,但深知保护战才刚开始。
贺龙一家转移后,周总理未放松警惕,反而更密切关注其安全状况。
他深知那些妄图迫害贺龙的人不会罢休,定会打探新住处,便迅速协调各方力量,加强住所周边安保工作。
增派多批信得过的警卫人员,在住所周围设明暗哨,24小时不间断巡逻警戒。
同时,严令所有安保人员严守秘密,不得透露贺龙一家行踪及情况。
还安排应急联络机制,一旦有异常,能第一时间汇报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然而,形势恶劣程度超出想象,尽管总理全力保护,贺龙面临危险仍不断增加。
朱德家中失窃一事,是个不祥的预兆
一般的小偷,根本没胆量靠近中南海,更不用说声势浩大的翻墙撬锁。
周总理判断,这所谓的“小偷”,是有心之人派来,打探贺龙行踪的,为了掩人耳目,才撬开朱老总家的箱子,试图伪装成入室盗窃。
总之,这件事意味着,贺龙的藏身之地,大概率已经暴露。
功亏一篑周总理决定,再次安贺龙一家,转移至玉泉山附近一处相对隐蔽的院落。
玉泉山区域环境清幽,当时不易被外界过多关注,利于隐蔽。
这次转移难度更大,贺龙之事愈演愈烈,以至于到处眼线密布,交通要道和公共场所都有人盘查。
于是,周总理亲自部署,确定了一条极为隐蔽的转移路线。
路线要经过一些废弃工厂厂房、荒芜郊外小路,甚至要趁夜色穿过一片树林。
周总理安排多批便衣警卫提前沿线布控,清除危险因素,同时准备备用车辆,以防突发情况。
转移当夜,乌云密布,贺龙一家在警卫护送下踏上行程。
可谁也没想到,在如此小心的情况下,这次转移还是暴露了。
于是,贺龙一家刚刚下车,便被所谓的“专案组”控制了起来。
由于一段时间以来,遭受到种种折磨,贺龙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
1969年6月8日早晨,贺龙连续呕吐了三次,那痛苦的模样让人揪心。
他呼吸急促,整个人虚弱无力,出现了明显的糖尿病酸中毒症状。
可在当时,身边的专案人员冷漠对待,对他的病情视若无睹,没有及时安排有效的救治。
一直拖到晚上8点,才来了两名医生。
这两名医生,在未进行全面细致检查的情况下,便草率地误诊为肠胃炎,随后只是简单地给贺龙输上了葡萄糖液,吊上瓶子后便匆匆离开,全然不顾这样的治疗方案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而这一切救治过程,都在专案人员冰冷的监视之下进行着。
含恨而终时间来到1969年6月9日14时53分,一份血糖检测单上那触目惊心的数字,无情地宣告着悲剧的加剧。
贺龙的血糖指标,高出正常人十几倍。
这正是高剂量葡萄糖,被错误地注射进静脉后造成的可怕后果。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贺龙的双眼怒睁着,充满不甘,他在无限的遗憾之中,离开了人世。
当周总理得知这一噩耗时,悲愤不已,之后,总理一直努力为贺龙平反。
直到1974年,中央终于为贺龙恢复名誉,并于1975年为贺龙举办追悼会。
1975年6月9日,在贺龙的骨灰安放仪式上,周总理不顾自己身患癌症晚期、身体极度虚弱的状况,坚持抱病前来。
他到达现场后,脚步踉跄地走向贺龙的亲属,眼含热泪,声音颤抖地对贺龙的夫人薛明说:“薛明啊,我没有把他保护好啊!”
其自责与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在签到时,周总理的手青筋暴露、瘦骨伶仃,因身体虚弱运笔无力,字都写得有些歪斜,但他仍坚持写下自己的名字。
仪式上,周总理还即席发表讲话,称贺龙是个好同志。
最后,他带领与会者向贺龙鞠躬,而且连续鞠躬七次,这在中国殡葬仪式上是极为罕见的,充分体现了他对贺龙的敬重与痛惜之情。
周总理对贺龙的这份深情厚谊,以及未能保护好贺龙的愧疚自责,令人动容。
也让人们看到了,两位革命家之间真挚的情感和周总理重情重义的高尚品格。
参考资料:
人民网《周恩来:情到深处泪自弹》
方志四川《回忆周恩来“七鞠躬”的往事》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