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东风快递”产能激增?美军新动向恐是最好证明

一代宗匠 2024-09-15 14:08:37

面对解放军所打造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美军于近年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分布式杀伤”体系,妄图以此来破解我们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而为了实现这一效果,美军下大力气提出并开发了多款武器装备项目和战术战法学说,但现在看来,事情的走向却似乎愈发偏离五角大楼最初的预期……

美媒的相关报道

据美国防务媒体“战区”报道,为了“防备与中国的军事冲突”,美国空军已开始考虑为分布于太平洋地区的诸多军事基地提供导弹防御系统。我们知道,在“分布式杀伤”体系的概念指导下,美军已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等资源,试图重新启用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使用过的岛礁军事基地,以防将军事力量过分集中于“第二岛链”上的核心基地关岛,从而避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所带来的风险。至于说为各岛礁基地提供导弹防御系统,无疑是个大量吞噬各类资源和成本的“大工程”,注定会让美国政府和五角大楼方面背上沉重的负担。而问题在于,此举其实与美军最初的设想截然相反。

美军设想以“分布式杀伤”体系对抗解放军

在美国空军早年间的设想中,于“分布式杀伤”体系下作战的空军将摒弃大规模集结和出动的模式,转而将大部队拆分成多支中小规模战机部队,并将它们分散部署在太平洋地区的各岛礁基地上,以多点开花的方式从多个方向上对解放军海空兵力发动多批次攻击。得益于这种带有游击战色彩的战法,美国空军将可把自身损失控制在一个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其认为被分散部署的各支中小规模部队,可有效分散解放军的打击方向,迫使解放军对每一个方向所投射的火力都被削弱,进而让解放军因顾此失彼而无法对所有的美军部队实施打击。

美国空军将向多座基地部署中小规模部队

这一思路不难理解,说白了就是通过对大部队的拆分和分散部署,让对手陷入“打了A就不一定顾得上打B,打了B就不一定顾得上打C……”的困境,让己方在付出少量中小规模部队出现损失的代价后,保住其他更多方向上的中小规模部队。也就是说,在美军于“分布式杀伤”体系内所设定的作战背景和战略预期中,“少量中小规模部队出现损失”本就是可以接受的代价。其是为了保住更多方向上的中小规模部队,并让这些“逃过一劫”的友军向解放军发动进攻而存在的“合理损失”。

美制“爱国者”防空反导系统

至于说哪几支部队可能因遭解放军的重点打击而损失惨重,则是个纯“看人品”的事情。反正只要己方损失程度和对解放军的打击效果之比能划得来,那这些损失对美军来说就都是“合理损失”,而非“白白损失”。然而现在,这种让各部队“用脸硬接解放军导弹”的“拼人品”式的以小换大思维,却逐步向着“既要、又要、还要、都要”的方向发展,即美军要尽可能地保住所有被分散部署的部队,事情显然就彻底变味了。仅从“为太平洋地区各基地都建设起反导防御系统”一事的成本上来说,其成本投入规模很可能比单独加强关岛这一座大型基地要高得多,不知美军高层是否认为这么做更值得。

解放军火箭军部队导弹齐射

进一步来想,美国空军为何动起“为各基地都建设反导防御系统”的念头呢?为何此前的以小换大作战思维走不通了呢?原因恐在于解放军的火力投射强度正呈几何般提升,即便美军将多支中小规模部队分散部署到了多个方向上,解放军也有充裕的弹药对它们实施“雨露均沾”式的打击,即“都得死,谁都别想跑”。那么,这是否暗示出可能被我们用于第一波火力打击的国产“东风”系列导弹的产能和装备量出现了极大的提升呢?相关概率恐并不为0。在中国极有可能对“东风快递”启动“暴兵”的大背景下,各支美军部队遭团灭的风险大大提升。如果没有更多的基地可供分散部署,那美军自然就只能想办法提高各部队的生存力,再让它们“用脸硬接解放军导弹”就不合适了……

火箭军部队列装的大量“东风”系列导弹

好吧,倘若事情确实如此,那接下来一个时期就是中国如何让“东风快递”的产能跑赢美国对各基地进行反导防御建设效率的问题了。相比之下,似乎我们在这件事情上的赢面要更大一些吧?

1 阅读: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