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你有没有听说过于正的新短剧《吉天照》?
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爆款,毕竟有于正这块招牌在。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档期选择是《吉天照》失败的主要原因吗?
有人说《吉天照》就是败在档期选择上。
本来这部剧是在春节档上线的,但却迟到了几天,等观众都从春节的观剧热潮中冷静下来,再上线时,热度已经散了不少。
不过,仔细想想,即使《吉天照》如期在春节档上线,结果可能也不会好多少。
今年春节档,电影市场被《哪吒2》霸屏,吸引了大部分观众的注意力,让许多剧都显得很“冷清”。
长剧还好,可以慢慢积累口碑,但短剧就难了,观众要的就是“爽”字,“雷声大雨点小”的短剧,在激烈竞争下很难有好表现。
长剧导演转战短剧赛道的挑战于正不是第一个从长剧转战短剧的导演。
很多长剧导演都遇到了同样的困难。
长剧讲究铺陈故事,细腻的情感发展,而短剧要的是紧凑的剧情和快速的情感投入。
用长剧的创作方式去做短剧,很容易“水土不服”。
《吉天照》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剧情设定上,它有复仇和逆袭这些吸引眼球的元素,但故事发展节奏拉得太长,观众还没进入状态,就已经被频繁的场景转换搞得晕头转向。
不少观众反映,看完几集还搞不清女主是谁,这样的剧怎么能吸引大家继续追下去?
于正和他的团队强调剧集精品化,但很明显,他们只是把长剧的制作套路用在了短剧上。
虽然演员阵容强大,投资也不小,但实际上短剧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内容本身。
《吉天照》有不少场景被观众吐槽“奇怪”,比如配音对不上口型、滤镜过重,特效生硬。
看着让人很难入戏。
本来短剧需要快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但这些细节却让观众出戏,何谈吸引力?
《吉天照》未能吸引观众的深层原因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就是剧情的打点设计。
短剧不像长剧,有足够的时间铺垫和升华,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爆点”,吊足观众的胃口。
但《吉天照》每集结束都平淡无奇,缺少反转和惊喜,观众自然就没有了继续观看的欲望。
短剧的观众,时间碎片化,追剧的耐心是有限的。
如果前几分钟没有吸引到他们,很快就会弃剧。
这也是《吉天照》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利用短时间内的强情节和悬念吸引观众,显然需要一种不同于长剧的创作方法。
结尾《吉天照》的“折戟”让我们看到,从长剧到短剧的转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长剧导演需要调整思维,重新理解短剧观众的需求,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短剧。
短剧市场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门槛也不低。
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而不是依赖过去的经验。
正如有人所说,艺术创作没有固定的公式,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尝试和创新,才能走得更远。
也许《吉天照》就是于正和他团队一次宝贵的尝试,失败了没关系,它只是一次经验累积的开始。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真正优质的短剧作品出现。
总结一下,短剧和长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形式,导演们得一步步学会适应和创新,这样才能让短剧市场百花齐放,真正迎来属于它的春天。
读者朋友们,不妨也给这些“新手”导演一些时间和理解,让我们一起见证这个新市场的成长与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