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婆是50后。公公北大本博,魔都某高校博导教授,上过央视采访,作大会发言等,算得上行业专家。婆婆没有那么牛,但也是北方某211毕业,魔豆某高校外语老师。算他们这个年纪的知识分子了吧。
他们带娃就是一个字,佛。基本不辅导学习,就是陪玩,非常有耐心(陪画画、陪搭乐高、讲绘本故事~)。我婆婆还带娃做馒头包子饺子,随便孩子把面粉造的到处都是。气氛真的很轻松,难怪孩子特别喜欢去爷爷奶奶家玩。按我老公的说法,他小时候我公婆也完全不鸡的,学习就是自力更生的事情。
不过有时候真是佩服我公婆说话的艺术。一件小事,孩子今年刚上小一,过完中秋后第一天上学,爷爷送孩子上学路上,孩子说有点害怕,爷爷纠正道,是三天没上学了,心情有点激动。他们对孩子总是用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值得学习。
其实公婆带娃也不多,只是节假日或者寒暑假会去爷爷奶奶家住上几天。因此我只是零碎观察到老人在教育方面几件比较有趣的事情。
举个睡觉的例子:孩子从小睡渣一枚,大概2~3岁那会儿,一到了睡觉时间,我婆婆就会问道:咱们马上该睡觉了,你想再玩五分钟还是十分钟?这孩子立马选择再玩十分钟,到点后就乖乖上床去了。
不过我家这孩子属于从小就有契约精神的,答应好的基本能都做到,因此这个办法对我的娃很有用。我婆婆教我,这时候不能问孩子:咱们现在睡觉好吗?不要给孩子一个yes or no的选择,因为孩子往往会选择no(尤其是对一些他们本来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这时候家长如果再硬来就很被动了。另外给十分钟玩的时间其实也是让孩子意识到“该做某事了”的心理缓冲期。还是睡觉的事,我的娃从小入睡就比较慢,每次在爷爷奶奶家睡觉,醒来后奶奶总是毫不保留的当面夸赞孩子:今天没乱动哦,奶奶一转身的功夫就睡着了(事实上大概花了小半个小时才睡着吧)。久而久之,孩子对于睡觉这件事情也不这么抗拒了。这也是我学到的,对于孩子不擅长的事情,家长尽量帮助建立自信。
类似这样的小事情还是很多的,稀疏平常,不太记得了。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还是高质量的陪伴,陪孩子玩时,无论多么稚嫩的行为,比如讲故事角色扮演,他们都很投入,没有忽悠,更不会刷手机。我有时候都自愧不如。
这方面他们自己就做的挺好,我老公从小就是我婆婆一手带大的,没有放手给老人。另外我认为他们并没有在刻意引导,所谓的“言传身教”都是自然的下意识的。因为他们的学是阅历,再叠加多年来的生活智慧,造就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他们与孩子相处只是衙门待人接物的一个缩影。
我个人理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无声风化玉成,这方面我的修行还远远不够,保持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小孩子真的像白布一样,大人的行为就像染缸,高知,真的不是一句两句学得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待人接物的榜样行为,无声的影响着孩子,伴随着孩子三观的养成。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没有统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