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顶流该有的葬礼

娱乐故事荟 2025-02-13 16:38:11

在这个信息爆炸、流量至上的时代,葬礼也成为了公众关注与舆论聚焦的特殊场景,不同人物葬礼所引发的社会反响,鲜明地映照出大众价值观的倾向。

近期,大S和黄旭华院士的葬礼,就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这两者之间巨大的差异令人深思,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敬重和铭记的“顶流”。大S离世后,其葬礼相关话题迅速在网络上掀起热潮,流量不断刷屏。粉丝们为表达对她的热爱,不惜耗费巨资,让大S的生前影像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一分钟10万美元的高昂费用全由粉丝自筹。

与此同时,国内多个城市的广场巨幕也纷纷播放她昔日的影视片段,从青涩到成熟的灿烂笑容,让许多粉丝隔着屏幕为之泣不成声。大S家人选择低调树葬,不设墓碑,而粉丝们却用这样高调的方式延续对她的爱,他们认为大S值得被世界记住,一直被他们默默爱着。不可否认,大S在演艺界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她的作品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可如此大张旗鼓地纪念一位离世的艺人,这样的热度和投入让人不禁思考,这样的“流量葬礼”背后,是否存在过度追捧的现象?反观黄旭华院士的葬礼,同样备受关注,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氛围。2月6日凌晨三点,某明星超话主持人突然置顶黄旭华院士的讣告,这条微博瞬间炸出60万条评论,比顶流官宣恋情时的热度还高。

这一现象看似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能让饭圈女孩和科研直男集体破防的,正是这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老人。1958年,黄旭华院士接到核潜艇任务时,只对家人说了句“家里要托付给爱人了”,便全身心投入到核潜艇事业中。这一投入就是三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隐姓埋名,亲爹去世他不能奔丧,亲哥至死骂他“不孝”,连女儿都以为父亲是“邮局上班的”。直到2013年总师身份解密,95岁的老母才从报纸上认出儿子。他把自己锻造成了共和国最隐秘的铠甲,活成了核潜艇的消声瓦,让西方所有声呐都成了聋子。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62岁的黄旭华院士非要亲自上艇。当时西方媒体等着看笑话,断言“中国潜艇下得去上不来”。

黄院士在生死状上按手印时,兜里还揣着一封给妻子的诀别信。最终,潜艇成功浮出水面,这次还创造了比美国还深15米的纪录,让美日监听站集体噤声。与如今某些明星手指破皮买热搜、吊威亚用替身还吹嘘敬业相比,黄院士把每次试验都当成最后一次出舱,他才是真正在生死边缘“跳舞”的人。黄旭华院士的灵堂设在第七一九研究所总体楼,前来吊唁的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有女生在灵堂外默念:“爷爷看!现在我们的舰艇能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了!”她手里举着的不是应援手幅,而是某军事论坛整理的《中国潜艇进化史》。葬礼上,吊唁队伍里最年轻的花圈署名“全体舰娘玩家”,挽联写着“您设计的不是潜艇,是二次元老婆的灵魂”,扫二维码跳转的H5里,094核潜艇被画成机甲少女,发射的不是导弹,是密密麻麻的“81192收到请返航”。

这荒诞又浪漫的致敬,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黄院士把最坚硬的国之重器,藏进最柔软的赤子之心的一生。黄老火化那天下着细雨,骨灰盒用的是辽宁舰同款特种钢。殡仪馆内,同事们轻轻哼唱起他们都喜欢的歌:“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他们唱了一辈子,从青丝唱到白头,从秘密基地唱到浩瀚南海。黄院士每月2万退休金,不及流量明星半分钟直播打赏,可他设计的核潜艇,至今还在大洋深处镇守着14亿人的安眠。大S和黄旭华院士的葬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是流量刷屏、巨资打造的“纪念盛宴”,一个是倾城默哀、饱含敬意的庄重送别。这两种场景,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在价值判断上的巨大差异。大S在演艺界的成就值得肯定,但与黄旭华院士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相比,这样的流量倾斜和资源投入是否失衡?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顶流”?谁又在这样的对比中被亏欠了应有的敬重和关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应只追逐娱乐八卦带来的短暂热度,更应铭记那些为国家、为社会默默奉献的英雄们。

黄旭华院士这样的国之脊梁,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仰和铭记的“顶流”,他们的精神和贡献,才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强大动力。希望未来,我们能给予这些英雄们更多的关注和尊重,让他们的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 阅读:14

娱乐故事荟

简介:探索影视界的趣闻轶事和鲜为人知的娱乐圈秘辛。